線上應聘找“槍手”代考?小心掉入陷阱!
閱讀提示
受疫情影響,企業招聘越來越青睐線上筆試。求職人員認爲,線上筆試不公布答案、分數、排名,不透明的考試機制給了“槍手”代考可乘之機。專業人士建議,各治理主體應打出組合拳,共同鏟除擾亂招聘市場的違法行爲。
又是一年畢業季,招聘市場持續火熱。記者調查發現,在某求職類社交平台上,除了爲校招忙碌的畢業生之外,還潛藏著不少專做代考生意的“槍手”。不少機構打出諸如“專業助攻,筆試無憂”“保正確率,送你進面試”等廣告語。
去年以來,因疫情防控需要,不少企業將在線筆試設置爲招聘第一關,部分考生爲增加勝算“铤而走險”,找相關機構以遠程代答的方式作弊,由此衍生出一條代考黑産鏈,影響求職和招聘的公平公正。
打著就業輔導的旗號代考舞弊
記者發現,線上筆試找代考並不少見。
“Top2碩士團隊,三年校招經驗,幫上千人拿offer。”順著一條代考廣告,記者添加了對方微信,稱明年畢業想提前咨詢,對方表示沒時間,“問我的人太多了,等你收到筆試通知再說吧”。
这些代考机构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招揽生意:其一,在社交平台“求职”相关话题下发广告,用“助攻”代替“代考”以规避审查;其二,混迹于社交平台留言“引流”,以学生口吻“现身说法”,例如“找代考省时省力,我已经拿到了5家企业的面试机会”。记者观察发现,第二种方法往往更奏效,一些学生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纷纷回复求聯系方式。
一家代考机构表示,代考每场价格400~600元不等,“根据系统和题量报价,只提供行政岗位代考。”一些知名的、待遇较好的企业招聘代考费用较高。当被记者质疑是否会露馅,工作人员解释道,“考前先链接好远程软件,然后你自己登錄系统验证身份,我们再操控你的页面,考试结束关掉系统后再关远程软件。”
剛入職某知名互聯網企業的武宇傑透露,目前大部分企業尤其是互聯網企業會直接采用人才管理公司的題庫,非技術崗位以邏輯推理、資料分析等行測內容爲主,兼有測試崗位相關知識的主觀題,技術崗位則主要考察編程。
記者發現,很多替考者聲稱熟練掌握題庫,大部分機構承諾正確率85%以上。但當記者詢問不過是否退款時,一家機構客服表示,“不保過,不退款”。他給出的理由是,筆試不直接決定是否進面試,企業會結合性格測試綜合考慮。
武宇傑認爲這只是機構的借口,“他們也許達不到這麽高的正確率。我和身邊一些同學都覺得知名企業筆試很‘玄乎’,有時覺得穩了反而進不了面試,有時答得差還收到了通知。”
招聘機制不透明給代考可乘之機
去年入職一家互聯網企業的小舟也曾動過找代考的念頭。他告訴記者,企業線上筆試不公布答案、分數、排名,不透明的考試機制讓求職者覺得像在開“盲盒”,“沒人知道判卷標准和具體成績,代考機構正是利用信息的不對稱和學生的焦慮心態,賺昧良心的錢。”
很多公司對筆試全程錄像,代考機構爲何仍然有恃無恐?
在一家知名互聯網公司從事人力工作的周雯告訴記者,爲節約人力成本,監控系統雖然全程開啓,但只會隨機截取畫面保存,事後由專人抽查。“即使你作弊了,恰好被抓拍到的概率很低,即使被拍到了,恰好被人力專員抽查到的概率更低。這兩年不少知名企業報名人數激增,工作人員不可能面面俱到。”
事實上,對不少企業尤其是以互聯網業務爲主的企業而言,完善代碼、從源頭堵住漏洞並非難事。對此,周雯坦言,公司招聘評價體系多元,筆試只是初篩,三輪面試和持續全程的多輪簡曆篩選下來,筆試結果的影響微乎其微。“坦白說,我們不愁招不到優秀人才,這樣做性價比不高。”
很多機構的“業務”甚至覆蓋求職全過程,代考筆試只是其中一環。某機構“就業咨詢顧問”告訴記者,可提供全行業頂尖公司實習、全職內推、求職咨詢、職業規劃、筆試助攻、面試輔導。以實習爲例,“價位在2~3萬元。先審核簡曆,簽訂內推合同,再付30%定金,收到錄用通知後付尾款。”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人力資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霆认为,网络招聘代考舞弊行为严重影响了企业人才选拔的真实性,干扰了人力資源市场的秩序,影响其健康发展。
究其原因,他認爲,一方面反映出當前求職競爭激烈,另一方面折射出畢業生專業知識能力和企業所需人才素質需求不能有效匹配,導致應聘者爲達到用人單位在職業能力上的要求而作弊。
專家建議升級反作弊系統、完善職業信用體系
招聘筆試代考性質惡劣。一旦被發現,作弊考生和機構需要承擔什麽後果?
北京市道成律師事務所謝燕平律師介紹稱,目前國家規定在公務員錄用考試、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等國家考試中作弊構成犯罪,但就企業招聘考試而言,作弊者承擔的是民事法律責任。“以欺詐手段騙取工作機會並與企業建立勞動關系,在法律上被認定爲無效,如果給企業造成經濟損失,作弊者要進行賠償。”
而对于代考行为,“不论是以合法注冊的企业名义从事代助考,还是以个人名义实施,都属于违法行为。如果获利金额达到刑法规定的‘情节严重’程度,则涉嫌构成非法经营罪,应被追究刑事责任。”谢燕平说。
招聘筆試代考亂象不斷。專業人士認爲,各治理主體應打出組合拳,共同鏟除擾亂招聘市場的“隱秘角落”。
王霆指出,企業首先要引起重視,升級反作弊系統,引進“鷹眼”等手段,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氛圍。同時可借鑒研究生面試中的雙攝像頭模式,從正側兩面捕捉圖像,對比考生手部動作和鼠標移動是否一致。
“企業應改變僵硬刻板的命題模式,根據崗位任職資格,精確做好人物畫像,有針對性地設置試題,選拔出與崗位匹配度更高的人才。這樣一來,代考機構自然無法生存。”王霆提議建立個人誠信檔案,“將作弊、簡曆造假等違背職業信用的行爲記入檔案,及時更新和公布。如果能形成信用約束,應聘者就不會産生僥幸心理。”
謝燕平認爲,相關部門也應負起責任,實現全鏈條治理。例如,嚴把各類求職輔導機構的市場准入、督促網絡運營商及時過濾、刪除代考信息、明確社交平台的提示義務,對于可疑賬號,在聊天頁面注明可能存在的風險。
王霆提示應屆生,職場的第一顆扣子要扣好,切莫因小失大,聰明反被聰明誤。
(部分受訪者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