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學发表時間:2024-01-02 13:15 北京交通大學 中國北京市、中國境內教育部直屬高校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北京交通大學(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位于北京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教育部、交通運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211工程”建設高校、先后入选“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學校爲交通大學的三個源頭之一,曆史淵源可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清政府創辦的北京鐵路管理傳習所;1917年改組爲鐵路管理學校和郵電學校;1921年與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學;1923年交通大學改组后,学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學;1950年学校定名北方交通大學;1952年,北方交通大學撤销,学校改称北京鐵道學院;1970年,复名北方交通大學;2000年与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合并;2003年复名北京交通大學。 截至2022年7月,學校在北京市海澱區建有東西兩個校區,總面積近1000畝,建築面積100余萬平方米,另在山東省威海市建有威海校區,占地面積1000余畝;學校設有18個學院;學校建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7個,工作站1個;有一級學科博士點21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3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9個;在職教職工3151人,其中專任教師2049人;在校本科生16888人,博士研究生2763人,碩士研究生9933人。 創辦時間 主管部門 知名校友 學校官網 目錄基本信息
曆史沿革創校初期北京交通大學历史渊源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1909年9月清政府创办的北京鐵路管理傳習所。 清宣統元年(1909年),郵傳部司員曾鲲化經過十余月的考察後,起草《上郵傳部創辦鐵路管理學堂書》,文中提倡路政、培育鐵路管理人才,並極力主張創辦鐵路管理學校。同年,經郵傳部尚書徐世昌上奏清廷批准,于北京府右街創辦了“鐵路管理傳習所”,此爲北京交大創校之始,爲中國第一所管理學校。次年,爲加強郵電事業增設郵電班,學校更名爲“交通傳習所”,爲中國電信工程的開端。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学校改隶中華民國交通部,更名为“交通部交通傳習所”,增设电气工程、有线电、无线电等科,开创了中国培养通信人才的先河。后来又成立了电信系,这里走出了簡水生院士、黃宏嘉院士等一大批知名学者。铁路与电信工程,及英文、法文各班为北平交通大學之初基。民国凡行车、管理,以及会计、材料人才,以交大北平成就为最多。 1917年,中華民國交通部依铁路、邮电的不同,将学校改组为“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和“北京邮电学校”。 [5] 1921年,時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的葉恭綽令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四所学校合并,定名为“交通大學”,下设京、沪、唐三校,北京交通大學当时称为“交通大學北京学校”。葉恭綽提出按欧美教育制度办学,设立了董事会并亲自担任董事長;同年,为整合交大三校學科,将平校的无线电、有线电科、电气工程科以及唐校的电机科调往上海,沪校的土木科调整到唐校,部分交通管理科师资调往北平。 1922年5月,因北洋政府派系纠纷,葉恭綽被迫离职,交通大學存在不足一年即解体。 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學”。 [5]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北京更名为北平;同年6月,学校更名为“交通部第三交通大學”;同年9月,平、沪、唐三校再次合并组成“交通大學“;同年10月,学校改隶属于南京國民政府铁道部。 1929年2月,时任南京國民政府铁道部部长的孙科训令平院独立,學院更名为“交通大學北平交通管理學院”;同年7月,又更为“交通大學北平铁道管理學院”。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平、津先後淪陷,由于時局緊張,一向以培養工業高級技術、管理人才而享譽國內外的國立北平鐵道管理學院部分學生在專任教師王芳荃带领下搭乘海轮南下到上海,找上海交通大學校長黎照寰商洽,打算借该校校舍复校。未几,上海抗战全面爆发,南京國民政府西迁武汉,此时又有一部分学生沿京广铁路南下,齐聚漢口,组成校友会致电上海,敦请王芳荃前往主持复院开课事宜。国难当头,面对莘莘学子的殷切呼唤,王芳荃带着抵沪学生辗转奔波,搭乘英商太古公司的客轮,溯江西上抵达漢口。 当王芳荃得知他在清华执教时的学生顧毓琇隨同陳立夫任职教育部次长时,便亲自去找顾商议复校开学之事。师生见面,顧毓琇深为王芳荃坚守教职、共赴国难的精神所打动,后又得到本校1925年毕业校友張沖从中帮助,取到了复学开课的批文。自此,国立交通大學北平铁道管理學院在战火纷飞中得以复校。 1938年1月,交通大學平校并入同在湖南省湘潭县的唐山工程學院,成为“唐山工學院铁道管理系”;同年5月,学校迁至湖南省湘乡县。 由于日軍進犯,1939年1月,學校被迫遷至貴州省平越縣(今貴州省福泉市)。學校一路顛沛流離,圖書所剩無幾。在交大平院校友金士宣的倡议下,各地校友募捐,为学校购置图书千余册。(2013年北京交通大學圖書館馆藏中还能看到盖有“交大平院旅渝校友赠募”章和校友名章的书。2009年北京交大新校史馆竣工落成,福泉政府将遗存的平越交大校舍基石和珍贵史物送至北京交大,来纪念抗战期间国立交大内迁贵州福泉这段历史。) 1941年7月,中華民國教育部令“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改称“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北平铁道管理联合學院”。但由于反对声较大名稱未正式使用。 1942年1月,中華民國教育部令学校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學贵州分校(含平、唐两院)。 1944年,學校又遷至四川省璧山縣丁家坳(今屬重慶市),至日本侵華戰爭結束。 1946年4月,原平、唐兩院分離,原平院遷回北平,更名國立北平鐵道管理學院。 北京交通大學历史照片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北平;同年7月,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鐵道部下令國立北平鐵道管理學院、華北交通學蕴朿唐山工學院組建爲“中国交通大學”。毛澤東主席任命橋梁專家茅以升爲校長,中國交通運輸學科的奠基人、鐵道運輸專家金士宣爲副校長。學校校部設在北京,另設唐山學校,增設鐵道電信系。 1950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令中国交通大學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學”。 [5] 1951年,毛泽东主席为北方交通大學亲笔题写校名,原帖保存在北京交大校史馆内。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校名中的“交通大學”四字都是从该校原帖取得,同年8月,学校由府右街旧址迁往西直门外上园村现址,并增设铁道商务系。 1952年北方交通大學撤销,京唐两院独立,学校改称北京鐵道學院,直属中央人民政府鐵道部領導。院系調整中學校材料系、建築系等一大批著名的院系被調整至外校,材料管理系和材料工程系調至新成立的北京鋼鐵學院,包括彭一剛院士在內的建築系則被調往天津大學,材料鑒定專修科調往清華大學,電信系以及電信專修、俄文專修科調往哈爾濱鐵道學院。 1953年,铁道部决定哈尔滨铁道學院与北京鐵道學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鐵道學院。 1954年,開始研究生教育。 [6] 1956年,學校新建恢複了鐵道建築(土木)系、鐵道機械系、電氣化工程系和應用理學系。 1958年,北京鐵道學院电信系、运输系、电机系部分师资成建制迁入兰州同唐山铁道學院部分师资共同组建兰州铁道學院。北京交通大學教授、中国铁道运输學科奠基人之一的林達美教授(留美學者)、有線通信專家孫祺蔭教授、無線電技術專家班冀超教授同時調入蘭州鐵道學院。 1960年,中共中央批准北京鐵道學院为64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停止正常教學、招生工作。 1970年,經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学校恢复“北方交通大學”校名;同年,学校准备迁往河北省石家庄市,但由于学校仪器、图书、 物资太多,实际上仍在北京办学。 1977年,文革結束,國務蕴桗准學校由石家莊市轉回北京,學校開始正常教學、招生工作;同年,學校成立電子工程系。 1981年,經國務蕴桗准,學校成爲中國首批博士、碩士、學士學位授予單位,同時可自行審定副教授、教授及博士生導師任職資格。 1984年,設立研究生部。 1985年,學校建築系複系,恢複本科招生;1991年改學制爲5年。 1994年,學校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組織的“211工程”部門預審,成爲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 1995年,學校法律系複系。 1997年,學校“211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鐵道部專家評審;同年參加全國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獲得優秀。 [2] 1998年,國家計劃委員會批准學校成爲在“九五”期間啓動“211工程”建設的中國61所高校之一。 1999年,學校入選第一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7] 2000年,原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并入,学校从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划归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管理。同年獲准試辦研究生院。 2003年,学校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學”校名。 2004年6月,經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是中國56所研究生院單位之一。 [6] 2006年,參加全國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獲得優秀。同年獲批試辦國家示範性軟件學院。 [8] 2007年,学校首次入选国家“111計劃”。 2008年,學校成爲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重點建設高校,同年成爲全國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試點高校和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實施學校。 [6] 2009年,被設立爲北京高校産學研聯合研究生培養基地,同年成爲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簽約高校。 2010年,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建设高校,同年被评为“全國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創新院校”和“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9-11] 2011年6月,北京交通大學國家保密學院暨国家保密教育培训基地北京分基地成立,是中国第七所國家保密學院 [12],並于2019年12月獲“全國保密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13]10月,學校成爲北京高科大學聯盟創始成員。 2012年5月,教育部、铁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北京签署共建北京交通大學协议,学校实现“两部一市”共建。 2013年4月,由學校獨立牽頭的“2011計劃”“軌道交通安全協同創新中心”通過教育部認定,成爲國家首批認定的14所中心之一。 [2] 2015年4月,北京交通大學威海校区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复。12月,学校牵头成立中俄交通大學校長聯盟。 [14-15] 2016年5月,學校入選科技部“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16]同年,作爲教育部選定的兩所高校之一,學校的工程專業國家認證接受了《華盛頓協議》國際專家的觀摩考察,支撐中國正式加入《華盛頓協議》國際工程教育組織。 2017年9月,學校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同年,學校正式加入國際鐵路合作組織(OSJD)和中國-中東歐高校聯合會。 2018年3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5月,學校受邀加入高速鐵路高校聯盟(AUHSR)並擔任主席。 [17-19] 2019年3月,獲批首批高校國家知識産權信息服務中心。 [20]7月,教育部、交通運輸部联合印发关于共建北京交通大學的意见,标志着学校获交通運輸部共建支持 [21]。9月,學校成爲中國人工智能教育聯席會創始成員和理事單位;同月,學校作爲唯一高校及唯一中國單位被授予“金馬車”交通運輸傑出貢獻獎;同月,學校與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22]同年,学校在河北省黄骅市建设北京交通大學海滨轨道交通综合研发实验基地;在河北省唐山市成立唐山研究院。 [2] 2020年1月,學校入選首批交通運輸新型智庫聯盟成員單位並當選副理事長,是9家副理事長單位中唯一一所高校。 [23]7月,成立北京交通大學詹天佑學院。 [24]8月,與華爲技術有限公司在深圳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25]10月17日,加入圓明園研究高校聯盟; [26]同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 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 [27]12月,“智慧高鐵系統前沿科學中心”正式獲國家立項建設;同月,學校被國家衛生健康委等授予“無償獻血促進獎”。 [28] 2021年7月,北京交通大學国土空间与交通协同发展研究院成立 [50];8月,入选交通運輸部交通强国建设試點 [52];10月,入选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試點单位 [51]。 2022年,“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北京交通大學计划招生50人。 [53] 2022年2月,学校入选第二轮国家“雙一流”建设高校。 [56] 2022年3月3日,北京交通大學成立数学与统计學院、物理科学与工程學院。 [57] 2022年10月,北京交通大學在河北雄安新區建立新校區。 [73-74] 北京交通大學海淀校区(含家属区)的占地面积只有900余亩,在校生人数已达3万人左右。为缓解办学空间难题,北京交通大學早在2009年前后,便成立专门机构,谋划建设新校区等事宜。 2022年6月消息,公開資料顯示,雄安新區首批四所北京高校已经确定,其中包括北京交通大學。 [62] 2022年,北京交通大學雄安校区拟于3月至9月进行校园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征集工作,6月至11月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及报批工作,2022年12月底开工建设,2025年6月竣工。 [59] 2022年10月9日消息,北京交通大學公布了雄安校区总体规划方案,中选方案均由清華大學建筑设计研究院參與設計。 [72] 2023年4月,北京交通大學明确“一校两区,协同发展”; [80]6月10日,發起成立高校工程教育課程思政聯盟; [81]9月23日,發起成立雄安高校協同創新聯盟。 [85]11月,北京交通大學雄安校区开工建设; [86]12月,牽頭成立全國智慧交通智能網聯汽車行業産教融合共同體並擔任理事長單位。 [87] 北京交通大學 學術研究科研平台据2022年7月學校官網显示,学校拥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70余个,其中包括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1个、国家轨道交通安全评估研究中心1个、智慧高铁系统前沿科學中心1个、軌道交通安全協同創新中心1个,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移动专用网络2个,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个、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8个、交通運輸行業重點實驗室2个、國家能源研發中心1个、鐵路行業重點實驗室3个、北京實驗室2个、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7个、學科创新引智基地8个。首都高端智庫1个,交通運輸部交通运输新型智库1个,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學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个。 [2]
學校始終瞄准科技發展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依托信息、管理和交通科學與技術等優勢特色學科,通過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專業服務,全面參與了鐵路大提速、青藏鐵路建設、大秦鐵路重載運輸、高速鐵路建設和城市軌道交通核心技術自主研發等中國軌道交通發展的重大曆史事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的原創性重大成果,爲服務國家交通、物流、信息、新能源等行業以及北京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成爲支撐和引領國家、行業和區域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 据2020年4月學校官網显示,近5年,学校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有关部委的各类科研课题1万余项,科研经费41亿元。在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发表论文10103篇;发表国际会议论文2749篇。申请专利3135项,获授权专利1624项。创立学术交流品牌“中国交通高层论坛”“交大大讲堂”“首都高端智庫北京交通发展论坛”,主办和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66场。 學校共獲得國家級獎勵10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38項,其中主持完成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和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奖2项。主持完成的4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其中,2014年主持完成的“标识网络体系及关键技术”获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奖;2017年主持完成的“复杂环境下高速铁路无缝线路关键技术及应用”、“智慧协同网络及应用”和“复杂路网条件下高速铁路列控系统互操作和可靠运用关键技术及应用”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0]學校于2007年和2013年獲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31]2017年1月,《高水壓條件下隧道工程結構模擬系統的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獲得2016年度中國鐵道學會科技獎一等獎。
《北京交通大學学报(原北方交通大學学报)》1975年创办,2004年更名。国内统一刊號CN 11-5258/U;国际标准刊號ISSN 1673-0291;国际科技期刊代码CODEN BJDXAO。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版、1996年版中,《北方交通大學学报》被评定为铁路运输类核心期刊;在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2020年版中,被评定为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2001年9月10日《北方交通大學学报》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从2004年起,《北京交通大學学报》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评议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中国學術期刊评价报告》(2011-2012年度,2013-2014年度,2015—2016年度,2017—2018年度,2019—2020年度)中,连续五次被中国學術期刊评价委员会、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學術期刊”。 《北京交通大學学报》現已被下列數據庫或文摘類刊物收錄:《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網絡中心萬方數據庫;《中國期刊網》;《中国學術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资料目錄——铁路》;《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中國力學文摘》;《中國數學文摘》;《中國物理文摘》;《公路运输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剑桥科学文摘(工程技术)》;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CA,Chemical Abstracts on Web);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荷兰 Scopus 数据库;波兰《哥白尼索引》数据库。 [71]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北京交通大學圖書館馆藏纸本资源总量为256万册,电子资源总量为1107.7万册,拥有87个数据库平台、257个中外文数据库,近5.2万种中外文电子期刊。拥有包括万方、CNKI、维普、SCI、SSCI、EI、Elsevier、Springer、Wiley等中外文数据库。圖書館全面收藏了本校博硕士论文,2003年起收藏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2004年起全面收藏本科生毕业论文。圖書館为全国102所设立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的高校圖書館之一。 北京交通大學圖書館有着极具交通特色的丰富馆藏,从清末邮传部第一期交通官报,至1953年周恩來总理亲自签发的“中国长春铁路移交文件”,从一百年前的《京张铁路工程纪略》,到高铁及轨道交通建设资料等悉数收藏。圖書館将馆藏特色资源数字化进行永久保存,自建“本校学位论文库”、“金士宣研究资料全文数据库”、“坦赞铁路研究资料全文数据库”等。 [67] 辦學條件院系專業据2022年7月學校官網显示,学校设有18個學院,开设66個本科專業。 [2-3]
学校的交通运输工程學科连续3年蝉联软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第一,15个學科入围软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14个學科入围U.S.News世界大学學科排名,9个學科进入QS世界顶尖學科排名,5个學科入围THE世界大学學科排名,26个學科入围2021软科中国最好學科排名,交通运输工程、系統科學继续蝉联全国第一。工程学保持ESI前1‰,6个學科进入ESI前1%。系統科學學科在全国學科評估中连续四次蝉联全国第一;5个學科进入全国第四轮學科評估前10%(A类);7个學科进入全国第四轮學科評估前20%(B+类)。建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7個,工作站1个;有一级學科博士點21个,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3個;一级學科碩士點32个、二级學科碩士點2个、硕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9個 [2]。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中国第四轮學科評估中,系統科學學科取得中国第一的成绩,该學科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组织中国全国一级學科整体水平评估以来,连续四次中国第一。同时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等4个學科进入前10%,另有应用经济学、土木工程、统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軟件工程等7个學科进入前20%。 [34]
据2022年7月學校官網显示,全校在职教职工3151人,其中专任教师2049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1504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1959人)。学校有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0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學科评议组成员6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3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人。 [2]
●質量工程 据2018年7月學校官網显示,学校拥有13个國家級特色專業、7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試點专业、8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专业,11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专业通过国家土建类专业评估。学校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3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3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7個;建有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範中心。學校獲評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3門、獲評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9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6门;获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34种42册;获评“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50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学校通过设立理科试验班(思源班)、基础學科拔尖人才試點班(知行班)、本硕(博)连读班、詹天佑班、茅以升班、国际班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2]2019年12月,學校17個專業榮獲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專業建设点、5個專業榮獲首批北京市一流本科專業建设点。2020年1月,學校3個專業獲北京高校“重點建設一流專業”。 [39] 截至2021年3月,学校已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專業建设点34个、北京市级一流本科專業建设点6个(另有4个专业2020年度已升级为国家级),共计40个专业进入教育部一流本科專業建设“双万计划”。同时,还建有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3个。 [48]
●教學成果 据2022年7月學校官網显示,近三届本科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近三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2]近5年,學校新增1名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0名北京市教學名師、2名北京市青年教學名師。學校1997年、2006年參加全國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均獲得優秀。 學校生源質量和培養水平逐年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就業率穩定在98%以上,本科生深造率達55%,學校獲評教育部全國首批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和北京市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學生藝術團在全國和首都曆次大學生藝術展演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曾獲全國第一、二、三、四屆大學生藝術展演器樂組一等獎和多項北京市一等獎,並多次赴海外進行文化交流演出。學校學生藝術團排演的大學生版《長征組歌》在人民大會堂和國安劇院演出,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原創話劇《茅以升》成功入選“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在校內外演出多場,贏得社會各界廣泛好評。高水平運動隊在國家級及以上各類比賽中獲得冠軍127項(次),其中羽毛球隊在世界大學生羽毛球比賽等國內外重大賽事中獲得冠軍87項。 [2]
合作交流学校把加强合作交流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交流布局日益完善,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提升。与美、英、德、法等48个国家和地区的279所大学及著名跨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比利时鲁汶、美国休斯顿、巴西坎皮纳斯和波兰华沙等地共办有4所孔子學院,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学校加入国际铁路联盟(UIC)、國際鐵路合作組織(OSJD)、中欧工程教育联盟(SEEEP) [83]和中歐商校聯盟 [84],牵头成立“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UIC高速鐵路高校聯盟并加入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提升了在国际铁路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主办“一带一路”轨道交通教育培训校企合作对话暨中國—東盟軌道交通教育培訓聯盟年會。學校牽頭成立了中美、中俄、中英和中印尼高鐵研究中心,加強學校與國外高校開展國際科研合作。 學校現有中外合作辦學項目5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1個,境外辦學機構2個,開展本科層次學位教育,提升學校國際化辦學水平。充分發揮校友會、基金會、董事會的作用,深化“政産學研用”協同創新,在海內外成立地方校友會51個,吸納董事單位88家,與交通、物流、信息、能源等行業企業及地方政府等單位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在人才培養、科研合作等領域開展長期、廣泛的合作。 [2] 文化傳統學校標識●校名 北京交通大學校名如图所示,文字体为毛体。 ●校徽 北京交通大學校徽脱胎于原交通大學校徽。由外圈圆和内圈齿轮组成的同心圆构成。上书毛体校名“北京交通大學”和黑体英文校名。内圈圆中图形为铁砧、榔锤、链条、书本。齿轮象征管理,寓意学校以管理特色见长;铁砧、榔锤、链条象征工业制造及产品;书本象征理学和知识。整体中心标志体现学校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数字“1896”代表学校的創辦時間。 从校徽的“形状”和“构图”范畴考查,北京交通大學校徽沿用圆形形状。圆形样式折射“天圆地方”“圆而神,方以智”等东方文化的尚圆审美心态,以及中和圆润的儒道精神,正如《说文解字》提到的“圆,全也”,寓意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史料中,交通大學校徽最明确的记录是1926 年1月23日,淩鸿勋校長签发《通告》,正式公布这一标志,并对该标志图案作如下说明:“校标中心为铁砧、榔锤,砧上置中西书籍若干册,示工程教育工读并重之意;砧座有阿拉伯数字1896 四字,示本校创办之年份,用世界公历者,取其便也;砧外为齿轮,外框为车轮,皆寓工程与交通之意……校标取义深远,含意显豁,允称佳构。” [43] ●校訓 国立交通大學时期:精勤求学 敦笃励志 果毅力行 忠恕任事 北京交通大學时期:知行 校訓釋義: 2003年9月,“北方交通大學”恢复使用1923年老校名“北京交通大學”,重新启用当时的“知行”老校训,旨在传承百年老校优良的治学传统,弘扬交大立校精神,砥砺学子们创造优秀的学术品格,把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知行统一、注重实践的文化傳統发扬光大。为了对“知行”校训有一个全面了解,学校立“知行”校訓石碑以示后人,并作碑文诠释“知行”校训,全文如下: “知行”學說,博大精深,乃人類認識世界之哲學基礎。數千年來,中華哲賢,各展睿智,真理逐顯。上紀廿代,交大定“知行”爲校訓,實乃治學育才之良策。萬千交大學子,循“知行”之路,精讀課業,踐實笃行,盡心竭力,恭行不怠。當此新紀星耀,校訓重振,交大學人,銘記“知行”,與時俱進,共創新輝。 碑文意在喚起交大學子,既要從中國傳統學習理論中汲取智慧,又要從現代知行理論中,把握“知行”的創造性時代內涵,以達到體現傳統學習理論與當代學習理論的結合。 [44] ●校歌
截至2018年7月學校官網显示,学生艺术团在全国和首都历次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曾获全国第一、二、三、四、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器乐组一等奖和多项北京市一等奖,并多次赴海外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学校学生艺术团排演的大学生版《长征组歌》在人民大会堂和国安剧院演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原创话剧《茅以升》成功入选“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在校内外演出多场,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学校体育运动蓬勃发展,高水平运动队和普通学生代表对成绩斐然,截至2019年底,在国家级及以上各类比赛中共获冠军136项(次),其中羽毛球88项、跆拳道20项、田径17项、男子排球1项、射击1项,棒垒球3项、桥牌2项、舞蹈队4项。 學生活動 2009年11月,由北京交通大學学生交响乐团和女子排球队组成的93人访问团访问台湾,以“真爱与美”为主题举行专场巡回义演,门票收入全部捐献给台湾“8·8水灾”受灾同胞,这是大陆首个赴台大学生交响乐团。北京交大女子排球队还与台灣師範大學、新竹清華大學、新竹交通大學以及台中聯隊等隊伍進行友誼比賽。 思源樓前 2011年8月,兩岸青年同唱抗戰歌曲演唱會在北京交大天佑會堂拉開帷幕,北京交大合唱團和來自台灣師範大學、新竹交通大學、台灣政治大學等高校的合唱團聯袂演出,此次演唱會是兩岸曆史上首場以紀念抗戰爲主題的大學生合唱團聯合演出。 [45] 2012年倫敦奧運會,北京交通大學2008级法學专业学生田卿(队友赵芸蕾)取得女子双人羽毛球金牌。 現任領導
[82]
知名校友
所獲榮譽
采集編輯:朕乾技能教育培訓網 www.twjyedu.com 教育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