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自考指的是发表时间:2021-06-24 08:46作者:朕乾技能教育培訓網 哪裏有文藝心理學自考複習題彙編 文藝心理學》 導論 一、名詞解釋: 1.文藝心理學--文藝心理學是“心理文藝學”或“心理學美學”,是文藝學或美學的一個分支,這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研究文藝創作,文藝作品和文藝接受中的問題。 2.普通心理學--普通心理學是研究人類普遍心理的學科,研究方法多采用實驗方法,力求定量定性。 3.心理活動--即把審美主體的心理當做一種人類活動,一種人類的精神活動。它是動態的,不是靜止的,是多面的,不是單一的,是相互聯系的不是彼此孤立的。 4.審美體驗--是人的一種生命體驗。作爲一種心理活動,它指向人的生命,具有強烈的情感色彩,常常使人進入心醉神迷、物我兩忘的境界,這種心理活動又是以經驗作爲基礎的,它是對經驗帶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和體現。 5.審美心理機制--藝術創作過程和藝術接受過程中,語言、視覺、情感、記憶的各自功能和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另外還是審美主體心理活動的社會實踐性。 二、問答題: 1、文藝心理學同文藝學其他分支相比,有什麽優勢? 答:文藝心理學既不同于文藝社會學,也不同于文藝哲學,它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它把研究的重點從審美客體轉向審美主體,它在一定程度上抛棄了“自上而下”的方法,而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它不是高度思辨和演繹的方法,而是經驗的實記的和歸納的方法。與文藝哲學相比,對文藝現象作微觀的把握很准確,與文藝社會學比,顧及了文藝活動的全部豐富性和複雜性,充分重視了藝術家的個性。 2、文藝的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麽? 答:文藝心理學研究對象是審美主體在一切審美體驗中的心理活動,是文藝創作和文藝接受活動中的審美心理機制。這樣,藝術家的心理特性,藝術創作的動力,藝術創作的心理流程,藝術傷口的心理蘊含,藝術接受的心理規律等,就自然成了文藝心理學的主要課題。 3、文藝心理學同普通心理學是什麽關系? 答:普通心理學和文藝心理學關系最爲密切,它在文藝心理學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文藝心理學研究離開普通心理學是很難完成的。同時,它們又是兩門學科,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普通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普遍的心理,文藝心理學研究對象是人類的特殊心理--審美心理。後者比前者更爲複雜和微妙,它有自己鮮明的特征和獨特的內容。從研究方法看,普遍心理學更帶有自然科學性質,它的研究更多采用實驗方法,力求定量定性。而文藝心理學面對情感色彩強烈和複雜微妙的審美心理,更多采用體驗和內省的方法,要達到定量和定性難度是很大的。 第一章 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 一、名詞解釋: 1.審美閥原則--運用于意識水平的原則。它要求刺激在它能夠使立體産生快樂或者痛苦之前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和持續時間。 2.喚醒理論--貝裏尼在60年代提出,又稱“規範與審美愉悅的關系理論”。人的審美愉悅是由兩種喚醒而得到的:一是“漸進性”的喚醒,它使情感達到適當程度,其過程是緊張情緒的適度遞增;二是“亢奮性”喚醒:情感超過可意的程度而劇烈上升,然後在喚醒下退時獲得一種解除的愉快。 3.潛意識--是人類精神活動最深層和最原始的部分,在這個層面中充滿著不容于社會的各種本能和欲望,它們時刻想沖出前意識和意識層面表現出來。然而,意識的抑制作用強迫它們留在潛意識深處。因此,潛意識就是人的內心生活的能量的蓄積庫,是一種被壓抑的東西。 4.俄狄浦斯情結(05年十月已考)--是弗洛伊德的著名論點。即人從兒童時期就有了性的意識,男孩的戀母弑父的情意綜,就是俄狄浦情結。 5.人格結構--弗洛伊德的精神結構的理論,認爲人格的構成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個部分。所謂本我,它是原始的,生來就有的潛意識部分,遵循順應本能沖動的愉快原則。自我代表著理智,以現實的原則控制本我的活動。超我是倫理化的自我,帶有理想的特征。 6.集體無意識--指的是那種由于某種潛在體驗的普遍性而形成的人類悟性的基本模式或原型的貯存。 7.原型--指的是集體無意識中一種先天傾向,是心理經驗的一種先在決定因素,它使個體以其原本祖先當時面臨的類似情境所表現的方式去行動。如英雄、大地母親、智慧老人、魔鬼等都是原型。 8.自卑--阿德勒認爲,自卑是人人都有的一種情緒,起源于童年期的弱小和無助,但只有附加的器質性缺陷和社會性的挫傷才會形成一種複雜的情結。 9.鏡像階段--拉康提出的著名理論。即人初涉世界是非主體的,不分化的存在,在我與物之間沒有什麽區別。但是,一旦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大約6--18個月)就進入鏡像階段,人就達到一次主體性躍遷的轉換點。即嬰兒在鏡子中看到自己,也就是看到鏡像活動與自己身體活動之間的關系時,他爲自己的發現感到高興,並拼命向鏡子靠近,以便看得更清楚些。這種識別的行動正是“我”的初次出現,也就是所謂的“初次同化”(嬰兒和鏡子的合一)。 10.同形性--格式塔心理學的兩條重要原則之一。即認爲在知覺活動中,在作爲對象的物理現象與作爲認知主體的人的大腦生理現象之間存在著某種同形關系。 11.表現性--表現性就是藝術品中的“格式塔質”,它是在作品各組成部分的聯系中呈現出的總體性質。或者說是由可見的藝術品表現出來的不可見的意蘊。 12.知覺概念--阿恩海姆提出的一個新的名詞,即人們感知外物時,大腦皮層就開始了對該物的結構特征的提煉過程,而不是將這個物體的形狀原原本本地印進腦海中。 13.簡化原則--阿恩海姆提出的著名觀點,即對于繪畫之類的造型藝術來說,所謂簡化就是要抓住表現的結構特征,用最精粹的形式將其呈現出來。 14.需要層次--在馬斯洛看來,人的需要可分爲7個層次,猶如一座金字塔。它們由低級到高級分別爲心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識需要、審美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被看作是人的最高需要。 15.自我實現---所謂自我實現,是指人的自我發揮和自我完善的一種欲望,也就是一種使自己的潛能得以實現的傾向。 16.高峰體驗--馬期洛自我實現論中的重要概念,指人在進入自我實現和自我超越狀態時可能感受到的一種歡樂至極的體驗。 17.決定論原則--人的心理和意識是屬于個人的,是有個體性的,同時又是受社會生活所制約的在社會文化曆史學派看來,心理決定于生活方式,並且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而變化,它總是積澱著社會文化曆史的蘊含。 18.意識和活動同一原則--由社會文化曆史學派提出,認爲活動是人對周圍現實的能動關系的最重要的形式;認爲人的活動有外部的,實踐的活動,也有內部的心理活動,而且二者是統一的。 學曆提升 / 下一篇中藥熏蒸浴王志的熏蒸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