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葆海著長篇紀實文學《生命密道》出版发表时间:2021-07-02 12:45作者:朕乾技能教育培訓網 6月28日,山東昌邑市舉行《渤海走廊紅色文化教育叢書》首發式。作家張葆海創作的長篇紀實文學《生命密道》爲該叢書之一。 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神州大地燃遍抗日烽火。回顧那段悲壯的曆史,一個謎題揮之不去:在國民黨統治下的舊中國,延安紅色政權的抗戰經費來自哪裏呢?從大量史料和知情人的講述中得知,中共膠東特(區)委領導抗日軍民虎口奪金,13萬兩黃金先後被輾轉送往延安,成爲主要經費來源之一。 “渤海走廊”就是當年運送黃金的一條重要通道。它是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在昌邑、濰縣、壽光三縣北部(簡稱“三北”)開辟的一條秘密交通線,以昌濰根據地爲主體、以昌邑北部根據地爲中心,橫跨三縣100多個村莊。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一度是膠東連接清河、魯中根據地以至延安的唯一通道,發揮了護送黨政軍幹部、協助部隊跨區增援、密送黃金等戰略物資和情報、文件等作用,爲全面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爲保衛這條紅色生命線,“三北”黨政軍民團結一心、同仇敵忾、顧全大局、無私奉獻,與日僞頑鬥智鬥勇、頑強拼搏,付出了重大犧牲,鑄就了“忠于使命、勇于擔當,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渤海走廊精神”。 這條“生命密道”的秘密已被塵封了80多年。2015年,在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作者開始挖掘整理有關渤海走廊的史料,采訪了十幾位親曆者及其後人。同時。從膠東一路實地勘察當年的運金線路,走訪數百人,掌握了大量資料,並參與了位于昌邑市龍池鎮的“渤海走廊革命鬥爭陳列館”的建設,曆時三年創作了長篇紀實文學《生命密道》,還原了這一段鮮爲人知的曆史。該叢書出版後,被山東省文旅廳列入“農家書屋”重點推薦書目,被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評爲中小學生優秀課外讀物一等獎。 作者簡介: 張葆海:男,研究生學曆,編輯職稱。現任濰坊市紅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昌邑分會會長,系中國劇作家協會、中國報告文學學會、中國散文學會、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濰坊市政協特邀文史委員。著有報告文學集《時代風采》、長篇小說《村裏村外》《澡堂》(合著)《大清神鼎》(合著)、紀實文學《生命密道》、中篇小說集《且聽蟬鳴》等。先後被評爲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優秀人才、中國當代新聞文化特殊貢獻獎、齊魯文化之星,濰坊市首屆中青年社科研究優秀人才、昌邑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濰坊市“風筝都文化獎”、昌邑市“絲綢之鄉文化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