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发表时间:2023-12-07 10:09作者:朕乾教育 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中国北京市境内公办高校 学校网站 https://www.ruc.edu.cn/ 中國人民大學(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人大”,位于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大街59號 [158],系教育部直屬高校,教育部與北京市共建,位列國家“雙一流”、 [112]“211工程”、“985工程”,爲世界大學聯盟、國際應用科技開發協作網、亞太國際教育協會、亞洲校園 [140]、京港大學聯盟成員,入選國家“強基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學生接收院校,是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爲主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 [1-7] 學校前身是1937年成立的陝北公學,以及華北聯合大學和北方大學、華北大學。 [3]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的决定》。1950年10月3日,以華北大學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國人民大學正式开学,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1954年,被确定为以社会科学为主的綜合大學和首批全國重點大學;1960年,被确定为综合性全國重點大學;2017年入选国家“雙一流”建设名單。 [8] 學校設有39個學院,另設有體育部、繼續教育學院、深圳研究院等;開設本科專業85個;有博士後流動站2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2个,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7个;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級學科,8个国家重点二級學科;圖書館收藏紙質圖書436.7余萬冊;有專任教師1970人;在學學生28649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1768人、碩士生11837人、博士生5044人。
目錄曆史沿革學校前身
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爲培育革命幹部,滿足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需要,中共中央于1937年7月底決定創辦陝北公學,由林伯渠、吳玉章、董必武、徐特立、張雲逸、成仿吾等人筹办。陝北公學实行党团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直属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領導,是中共中央直接領導創辦的一所革命的大學。 陝北公學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是“实施國防教育,培養抗戰人才”,爲此制定了“帮助青年获得抗戰中实际工作的方法與民族自卫战争的最低限度的理论基础”的教育方针,并根据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原则制定教学计划,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教学内容少而精、教與学一致确定为教学工作的原则。办学两年,陝北公學共培养6000多名学生,吸收3000多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1-12]
1939年夏,抗日戰爭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日寇、国民党顽固派加紧进攻解放区。6月,中共中央决定陝北公學、延安鲁迅艺术學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四校联合成立華北聯合大學,開赴華北敵人後方辦學。 1939年7月7日,華北聯合大學在延安宣告成立,实行党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设社会科學部、文艺部、工人部、青年部。華北聯合大學的教育方针是:为革命实际斗争的需要而培养革命干部;注意理论與实际相结合;贯彻少而精和通俗化的原则。校訓是“团结、前进、刻苦、坚定”。華北聯合大學实行军事化管理,培養出来的干部都能适应在战争条件下工作的需要,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办起的第一所高等学府,被誉为“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 [8]
1948年春,中共中央决定将華北聯合大學和北方大學合並,成立華北大學,以便集中力量扩大办学规模,为迎接全国解放培养大批建设干部。北方大學1945年11月成立于晉冀魯豫邊區,是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边区人民政府创办的一所规模较大、学科专业比较齐全的高等学府。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下设行政學院、财经學院、教育學院、工學院、医學院、农學院、艺术學院。北方大學建校两年多的时间中共培养了各种专业人才1000多人。 1948年8月24日,華北大學成立,校址设在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城。華北大學受中共中央華北局领导,实行校长负责制,以培养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服务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干部为办学宗旨,下设四部两院:一部为政治训练班,对知识青年进行短期政治思想训练;二部为教育學院,培養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干部;三部为文艺學院,培養文艺干部;四部为研究部,从事研究和培养、提高大学师资;两院是工學院和农學院。 1949年4月,華北大學迁入北平。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放宽招生条件、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为解放全中国迅速培养大批干部的指示精神,華北大學把办学重点放在一部,招收学员15000余人,并在正定和天津各办一所分校。1949年底,大部分学员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至此,華北大學圆满完成了为全国解放培训干部的历史性任务。 華北大學孕育了新中国一批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1948到1949年期间,为了适应文化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需要,一些下属单位陆续脱离学校独立办学。工學院独立出来发展为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农學院與北京大学农學院、清華大學农學院合并成立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二部外語系離開學校,同北平外事學校合並爲北平外國語學校,後逐步發展成爲北京外國語大學;三部離開學校後分別籌建、創立了中央戲劇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华东分院(現中國美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以及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青年藝術劇院、中央歌劇院、中国京剧研究院等。華北大學还抽调部分干部、教师分赴中原和广东,筹建中原大學和南方大學。 从1948年8月到1949年底,華北大學共为国家培养干部19194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曆史照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了培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新中国的建设人才,中共中央决定以華北大學为基础,合并原中国政法大学,调来華北人民革命大學部分干部组建中國人民大學。 [113] 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关于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的决定》。 1950年10月3日,以華北大學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國人民大學举行第一次开学典礼,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 [3] [14] 1950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中國人民大學党组。 [15] 1952年底,中國人民大學已经初具规模,设有9个系、38个教研室、1个编译室,此外还有专修科、预科、马列主义研究班、研究生班、马列主义夜大学、夜校、函授专修班和附设工农速成中学,3年内共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2318人。 [14] 1953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國人民大學为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对办学任务和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开辟了一条培养新型工农知识分子的道路。 为了培养国际汉语人才,1953年受外交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委托,中國人民大學接收了来自波兰、匈牙利等国的留學生学习汉语,成为全国最早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校之一,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由此开创。 [16] 1954年,学校被确定为以社会科学为主的綜合大學和首批全國重點大學。 1954年8月,中國人民大學贸易系对外贸易专业并入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成立北京对外贸易學院(現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17] 1955年9月10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外交学系的基础上正式建立外交學院。 [18] 到1956年,中國人民大學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培养马列主义师资和财经、政法干部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1957年以后,中國人民大學的系科设置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65年底,全校共有1个學院、12个系、3个研究所、1个研究室。设有19个专业。 1960年,学校被中央确定为综合性全國重點大學。 从建校到1965年15年间,中國人民大學共接收过2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留學生,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65870名,取得科研成果2397项。 1966年开始的“文革”给中國人民大學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大批干部、教师遭到批斗,各级党政组织陷于瘫痪,全部教学、科研工作被迫停止。 1970年10月,北京市革命委员会通知中國人民大學停办,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具有30多年光辉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的中國人民大學被解散了。 1977年9月,鄧小平提出:“人民大學是要辦的,主要培養財貿、經濟管理幹部和馬列主義理論工作者。” [19] 1978年3月,中共中央指定成仿吾、郭影秋负责筹备恢复中國人民大學的工作。7月7日,国务院发文重申:中國人民大學是一所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大学,恢复中國人民大學对于加强马列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人才、经济管理人才和高等学校政治课师资的培养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 教學樓 1978年8月,中國人民大學恢复和新建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法學、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中国历史、档案、计划统计、财政、工业经济、贸易经济、农业经济、经济信息管理15个系,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史、苏联东欧、外国经济管理、清史、人口理论、语言文字6个研究所,外语、俄文、体育、电化教育4个直属教学单位,以及出版社、图书卡片资料社、青锋机械厂、附属中学等附属单位;学校设有24个本科專業、14个硕士研究生专业。 1979年,按照中共北京市委關于擴大招生的部署,學校分別在崇文區和西城區創辦第一、第二分校。 1979年初,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将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精神,中國人民大學决定把学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教学、科研上来。 1981年11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成爲全國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20] 1986年,中國人民大學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提出进一步贯彻以教学为中心的方针,加强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并相应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中國人民大學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方面的职能,朝着多学科方向协调发展。 [21] 1996年12月,學校入選國家首批“211工程”高校名單。 1999年,入選第一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22] 2010年4月,被教育部評爲“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23] 2001年,學校被確定爲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1] [24] 2007年,入選第一批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立項學校。 2009年,中央組織部、教育部确定中國人民大學为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 [25] 2011年12月31日,教育部正式发文《教育部关于中國人民大學征地建设新校区有关问题的批复》,批准中國人民大學在北京市通州區征地2400畝建設新校區。 [26] 2012年9月4日,中國人民大學苏州校区正式设立,负责中國人民大學国际學院(苏州研究院)和中法學院等教学科研机构以及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11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27-28] 2013年5月,被確定爲首批民政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訓基地。 [29] 2014年9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30] 2016年4月,中國人民大學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关于在深圳合作办学的备忘录》,双方一致同意在深圳合作建立中國人民大學深圳校区。 [31] 2017年9月,中國人民大學入选国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10月2日,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校区奠基,新校区计划分两期建设,一期建筑面积约为46.7万平方米,二期建筑面积约为98.5万平方米,项目计划至2025年建设完成。10月25日,中國人民大學與中國中醫科學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2月,中國人民大學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成立。 [32-34] 2018年3月,世界大學智庫聯盟在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同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與实践项目。4月19日,中國人民大學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 [35-36]10月9日,中國人民大學與重慶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1月,中國人民大學等国内8所高校在兰州大学共同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專業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实现跨区域教育资源整合。11月25日,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新校区大厂拓展区项目开工推进会在河北廊坊大厂回族自治县举行。 [37-41] 2019年1月,中國人民大學高瓴人工智能學院成立。9月,學校成爲中國人工智能教育聯席會創始成員、理事單位。 [42-43] 2020年1月,學校入選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即“強基計劃”)。7月6日,中國人民大學明德书院、中國人民大學明理书院成立。 [44-45]10月,中國人民大學中小学德育研究所成立; [46]同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試點高校。 [47] 2021年4月24日,中國人民大學网络空间发展與战略研究院在中國人民大學苏州校区舉行揭牌儀式 [115];5月8日,中國人民大學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揭牌成立 [118]。 2021年9月26日,中國人民大學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與支持下,组建成立了共同富裕研究院;统筹全校优势资源,成立全国高校首个双碳研究院,與两家国家高端智库中國人民大學国家发展與战略研究院和中石油经研院合作共建“碳中和研究中心”;依托双方优势,與中信证券联合成立国有经济研究院 [122]。 2021年11月29日,中國人民大學物理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三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2021年度)。 [126] 2022年,中國人民大學“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计划招生20人。 [125] 2022年2月21日,从北京城市副中心2022年投资暨重大工程专题发布会上获悉,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新校区一期计划于2023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首批8000名学生届时将入住新校區。 [130] 2022年2月27日,中國人民大學交叉科学研究院(簡稱交叉院)揭牌儀式暨首屆交叉科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131] 2022年4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國人民大學,先后走进思政课智慧教室、博物馆、圖書館,了解学校促进思政课教育改革创新、学校曆史沿革、教学科研成果、加强文献古籍保护利用和促进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等情况,并主持召开师生代表座谈会。 [134] 2022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研究中心在中國人民大學正式揭牌成立。 [138] 2022年12月5日,中國人民大學发布消息称,该校新成立两大學院,分别为中共党史党建學院和纪检监察學院。 [142] 2022年12月10日,中國人民大學祖国完全统一研究中心成立。 [143] 当地时间2023年2月20日,由西南大学牵头,联合中國人民大學、山东大学和四川大学等国内高校,與希腊雅典大学、佩特雷大学、亚里士多德大学和克里特大学共同合作成立中希文明互鉴中心。 [147] 2023年3月19日,中國人民大學中共党史党建學院成立。 [148] 2023年3月28日,中國人民大學联合发起组建国际传播学会中国理事会成立。 [149] 2023年4月8日,中國人民大學等九所大学的相关创意写作机构联合成立“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 [150] 2023年5月20日,延安十三年與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在中國人民大學成立。 [151]9月,中國人民大學智慧治理學院正式成立。 [159]10月14日,中國人民大學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人大深圳高研院)在深圳成立。 [161]10月,與通用技術集團健康養老産業有限公司、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民政部培訓中心)牽頭成立全國養老行業産教融合共同體。 [162]10月31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中国式现代化浙江创新实践研究院”落户浙江。 [163]11月11日,首届纪检监察學科建設高端论坛暨中國人民大學纪检监察學院成立大会举行。 [164] 中國人民大學 辦學條件院系專業截至2023年1月,学校下设有5个學部、26个教学单位(23个學院、3个研究院)、85個本科專業,另设有体育部、繼續教育學院、培训學院、苏州校区、深圳研究院等。 [3]
截至2023年1月,學校有專任教師1970人,其中教授784人,副教授762人。學校有全國高等教育領域唯二的“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衛興華教授和高銘暄教授;有19人擔任第八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47人入選新一屆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共有128人入選國家重大人才工程、50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17人入選國家重大青年人才工程。 [3]
截至2023年1月,学校有8个国家重点一級學科,8个国家重点二級學科,在人文社會科學领域均居全国第一。学校设有学士学位专业85個、硕士学位授权二級學科169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級學科141个,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級學科3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級學科23个,拥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類別2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類別1个,博士後科研流动站21个。在教育部2017年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中國人民大學获评A类学科的总数共14个,其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學、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統計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获评A+,政治学、哲学获评A,图书情报與档案管理、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获评A-,A+学科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四;在教育部首轮“雙一流”建设评价中,学校14个一流学科表现优异,继续入选第二轮“雙一流”建设学科名單。 [3] 在2012年中国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人大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學类、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統計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9个学科排名中国第一;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农林经济管理3个一級學科排名中国第二,图书情报與档案管理排名中国第三,中国史排名中国第四。 [77-78] 校園景觀
1.課程結構 中國人民大學本科阶段的课程结构由必修课、选修课和其他学习三大板块组成,分别占62.8%、27.9%和9.3%。其中,必修课分为全校共同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心理健康、大学汉语、大学英语、公共数学、计算机基础、國防教育、职业发展與就业指导等)、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九大类:专业类课程、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原典选读类课程、人文艺术类课程、法政类课程、管理类课程、經濟類课程、理工类课程、暑期学校课程。其他学习包括:原典读书笔记、学年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社会调查與研究、社会实践與社会服务、专业/毕业实习。 學校建築 据2017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共有本科课程2993门,其中全校共同课74门,学科基础课605门,专业必修课763门,专业选修课964门,全校通选课571门。在全校通选课程中,包含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9门,原典选读类课程14门,暑期学校课程136门,人文艺术类课程235门,法政类课程53门,經濟類课程54门,管理类课程51门,理工类课程19门。 [82] 2.通識教育 中國人民大學采取“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重创新、国际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重自主”为通识教育理念,初步形成具有人大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注重开展研究型教学,强调专业教育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與科学素养,提倡学生读原著、读原典;加强实践性教学,倡导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在本科阶段,设置了若干跨学科的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空间,培養复合型人才。 [83] 3.暑期學校 中國人民大學暑期学校自2009年起于每年的7月举办,为期四周。暑期学校的主要课程包括中国研究系列课程、学科前沿系列和学科通识系列课程及语言培训系列课程,课程全部使用英文授课。课程结束后,学校颁发结业证书。 [84] 4.“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 中國人民大學“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对象为全校在读全日制本科学生,“计划”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经费,支持其开展社会调查與科学研究活动, [84]实施内容包括下达至学校的国家级“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市级“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與创业行动计划”及为配合国家级创新项目和市级创新项目的开展而由学校自主设立的校级“中國人民大學本科生创新性实验实践项目”。 [85]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个,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个,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5个,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个;拥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8个,國家級精品課程29门,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7门;北京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北京市特色專業12个,北京市精品課程41个。 [3]
中國人民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教育項目 [92] 中國人民大學——加拿大女王大學金融學碩士學位教育項目 [93] 2022年2月,中國人民大學、意大利路易斯大学、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联合开设全球首个“管理学三学士国际项目”,旨在培养具有中国文化意识的未来全球商务领袖。项目学制四年,授予毕业生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学学士学位、路易斯大学工商管理学士学位,以及乔治·华盛顿大学商业(或国际商务)学士学位。 [128]
學術研究科研平台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拥有13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會科學重点研究基地,名列中国高校第一;拥有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點實驗室,3个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有23个跨學院研究机构、174个院属科研机构。 [3]
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馆藏以人文社會科學文献为主,文理兼顾,纸本和数字资源协调并重。截至2015年12月,学校圖書館共有藏书462.9万册, [3]其中,線裝古籍(1911年以前)40余萬冊,民國時期(1911年至1949年)出版物10余萬冊,港台書、刊3萬余冊;電子圖書18173GB;還設有人大文庫,藏有人大學者和校友著作、研究生論文8萬余冊。 [57] 圖書館 此外,中國人民大學书报资料中心是新中国最早从事人文社會科學文献搜集、整理、编辑、发布的信息资料提供机构,公开出版发行人文社會科學领域166种期刊和六大系列数据库产品,编辑的年度报刊资料索引是中国四大文献检索索引之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是中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和人文社會科學学术、理论著作的重要出版基地。 [3]
据2017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中國人民大學共有學術期刊16种,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115种,文摘卡系列刊14种,报刊资料索引系列刊7种。 [58] 《中國人民大學学报》:1987年1月创刊,双月刊,中國人民大學主办,教育部主管,是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刊物。曾两次获得中国期刊界的最高奖——中国期刊奖,并于2004年首批进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2009年入选中国期刊协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评选的“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开设栏目:专题研究、经济学研究、哲学研究、应用伦理学研究、科技與社会、社会学研究、宗教学研究、管理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法學研究、文学研究、曆史學研究、当代学术思潮评价等。 [58] 學術期刊 《教学與研究》:1953年5月创刊,月刊,是教育部委托中國人民大學主办的理论刊物。主要栏目: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教学與研究论坛、马克思主义與当代、前沿问题、学术评论、研究述评、当代世界经济與政治、西方思潮评介、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教学难点解析、教材·教学·教改等;曾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 [58] 《经济理论與经济管理》:1981年1月创刊,月刊,中國人民大學主办,教育部主管,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经济学理论专业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并被国家级各类科研基金确定为科研成果发表认定期刊;主要栏目:理论探索、学术前沿、经济热点、公共经济、金融研究、产业经济、区域经济、“三农”研究、工商管理、国际经济、动态與綜述等。 [58] 《经济與政治研究》(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2012年1月创刊,半年刊,中國人民大學主办,教育部主管,是同行评议的英文学术刊物(收入中國人民大學核心期刊目錄),所设栏目有研究论文、专题研究、学术述评、研究报告、书评等。 [59] 《檔案學通訊》:1978年5月创刊,双月刊,中國人民大學主办,教育部主管,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确定的档案学、档案事业类首位核心期刊,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是中国唯一获国家社科基金學術期刊资助的档案学期刊;主要栏目:档案学理论與档案管理、经济科技档案管理、档案现代化管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档案保护、研究生论坛、档案教育。 [58] 《國際新聞界》:1961年4月创刊,月刊,中國人民大學主办,教育部主管,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新闻专业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主要栏目:本期话题、环球视窗、网络时代、传播论坛、媒介经济、比较研究、新闻教育、实务探讨、名人名作、公关广告、传播史话、学术动态、百草园等。 [58] 《法學家》:1992年4月创刊,双月刊,中國人民大學主办,教育部主管,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法學专业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主要栏目:法學研究綜述、法學专论、三大讲坛、本期视点、法制改革、法學争鸣與评论、域外法學、青年法苑、司法官谈法治、法學教育、外国法述评、法學信息等。 [60] 《人口研究》:1977年创刊,双月刊,中國人民大學主办,教育部主管,是人口與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学术刊物,是人口学专业唯一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选定的国家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人口学会会刊、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2年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學術期刊第一批资助名單;主要栏目:人口與发展论坛、人口與社会、老龄问题研究、人口调查與分析、人口流迁、人口资源與环境研究、社会医学、计划生育研究、世界人口、少数民族人口、数字人口等。 [61] 《清史研究》:1991年创刊,前身是创办于1979年的《清史研究通讯》,季刊,中國人民大學主办,教育部主管,由清史研究所承办,是中国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2001年被评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2013年荣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并被美国EBSCO数据库收录,连续入选2013、2014年度“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學術期刊”。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学刊》:2011年3月创刊,季刊,中國人民大學主办,教育部主管,是教育性理论期刊,设有高等教育研究、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政策研究、教育史研究等栏目。 《情報資料工作》:1980年创刊,双月刊,是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学报,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圖書館学情报学核心期刊;主要栏有:专题研究、理论探索、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实践研究。 《政治經濟學評論》:2010年1月創刊,季刊,該刊反映國內外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探討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中的重大現實問題。 《國學學刊》:2009年3月创刊,季刊,主要栏目:国学與文化、经学研究、国史研究、思想史研究、国文研究。 《数据科学》(Journal of Data Science):是由中國人民大學、辅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于2003年1月共同创办的英文期刊(季刊),主要接收国际学者在数据分析方面的原创性文章,包括理论、方法與应用等;杂志被国际检索机构Current Index to Statistics,EBSCODiscovery,ZentralblattMATH以及AiritiLibrary检索或收录。 《社會學評論》:2013年2月创刊,是中國人民大學社会学理论與方法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书报资料中心合办的社会学专业學術期刊;主要栏目为:理论社会学及其应用、社会建设與社会治理、新型城镇化探索、分支社会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綜述、书评等。 [58]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先后承担或参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與建设工程”、“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北京2008年奥运会总体影响评估(OGGI)”、“冷中子非弹性散射谱仪的研制”等特大、重大项目。2001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1.46万余项,共获得经费24.1亿余元,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立项数居中国高校第一位。 [3] 2016年,學校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9項; [48]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5項,其中重點項目8項、一般項目25項、青年項目12項,立項總數自2003年以來第11次位居中國高校榜首; [49]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7項、獲資助金額(直接經費)爲3221.2萬元。 [50]
自2004至2014年,學校論文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收錄數量連續11年保持中國高校第一位。自2010年起,學校共有32部學術專著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位居中國高校第一。 [3] 校園設施 2016年,學校教授撰寫的《社会偏好理论與社会合作机制研究》、《金融分析的制度範式——制度金融學導論》、《後鄉土中國》等3部學術專著入選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總數在中國高校中排名第一。 [51]
2020年,教育部公布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會科學)评选结果,中國人民大學共有84项成果獲獎。中國人民大學84项成果中包括著作论文奖70项、咨询服务报告奖2项、普及读物奖2项、青年成果奖10项。其中,著作论文奖共有一等奖13项,是上一届3项获奖数的四倍,二等奖41项,在上一届11项的基础上增长近三倍,三等奖16项。 [157] 學校領導現任領導
知名校友中共十八大中,中國人民大學18名校友当选中央委员、9名校友当选中央候补委员、10名校友当选中央纪委委员,入选校友人数位居中国高校第一位。 [108]
國際交流
中國人民大學先后同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等55个国家和地区的239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学校还引进、翻译出版了大量适应中国改革开放需要的教科书和学术著作,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主办或承办了包括世界汉学大会在内的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经教育部批准與巴黎索邦大學、法國保羅—瓦萊裏大學、法国马赛商學院合作創辦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 [3]
截至2016年12月,作为中方合作伙伴,学校共参與了海外13所孔子學院的建设,其中欧洲7所、美国3所,拉美、非洲和亚洲各1所,分别是:美国麻州大学波士顿孔子學院、美国密歇根大学孔子學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孔子學院、哥斯达黎加大学孔子學院、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學院、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學院、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孔子學院、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學院、丹麦哥本哈根商务孔子學院、德国莱比锡大学孔子學院、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學院、瑞士日内瓦大学孔子學院、比利时荷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孔子學院。 [3] [101]
2022年2月18日,中國人民大學與意大利路易斯大学、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管理学三学位合作協議签约仪式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举办。中國人民大學與意大利路易斯大学及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通过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开设全球首个“管理学三学士国际项目”,旨在培养具有中国文化意识的未来全球商务领袖。项目学制四年,授予毕业生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学学士学位、路易斯大学工商管理学士学位,以及乔治华盛顿大学商业(或国际商务)学士学位。 [129] 文化傳統形象標識
中國人民大學校徽是圓形篆書人字徽標,以“人大紅”为标准色,以三个并列的篆书“人”字图形为基础,寓意“人民、人本、人文”;下方有“1937”字样,代表学校建校时间;外环上方是“中國人民大學”的英文大写,下方是中國人民大學第一任校长吳玉章題寫的校名。 [1] [102]校徽由中國人民大學1988级本科生章葉青團隊于2002年設計並啓用。 [139]
學校徽章爲印有學校徽志的圓形證章和題有校名的長方形證章。 [1] 中國人民大學圆形证章
学校校旗分为主旗和副旗。主旗为“人大紅”色长方形旗帜,副旗为白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均印有学校徽志、吳玉章题写的校名以及学校英文大写的标准组合。 [1]
實事求是 釋義:“實事求是”一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文中说刘德“修古好学,實事求是”。后来唐代学者顔師古将“實事求是”一词解释为“务得事务,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务实求真的学风。毛澤東曾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作過這樣的論述:“‘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些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大家去研究。” 1992年6月1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校庆55周年前夕,“實事求是”被正式确定为学校校訓。 [103]
2010年1月,經校長辦公會討論通過,確定玉蘭花为中國人民大學校花。初春时节盛开的玉蘭花,冒寒迎春,昂首怒放,晶莹洁丽,其不怕困难的精神、积极进取的风貌、纯洁高雅的气质深受学校师生喜爱。 [104]
2010年1月,經校長辦公會討論通過,確定銀杏樹为中國人民大學校樹。校园内共有銀杏樹多株,种植历史悠久,亲历了中國人民大學命名组建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104]
中國人民大學建校以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采用过多个不同版本的校歌。现行校歌为《陝北公學校歌》。 [10] 2017年9月,在中國人民大學8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陝北公學校歌》被定为中國人民大學代校歌。 [105] 2019年6月24日,教育部批复同意中國人民大學章程部分条款修改。修改后的《中國人民大學章程》(2019年核准稿)第六十九條規定:“學校校歌沿用《陝北公學校歌》,由成仿吾作詞,呂骥作曲。” [10]这标志着《陝北公學校歌》被正式定为中國人民大學校歌。 相關事件2023年7月1日,网传中國人民大學一硕士毕业生在校期间盗取全校学生照片等个人信息,分门别类制作成“颜值排行榜”。7月2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发布情况通报称,學校已關注到部分學生信息被非法獲取的情況,對此高度重視,第一時間聯系警方,正積極配合警方等相關部門開展調查。 [152]7月3日,央视新闻消息,针对“中國人民大學部分学生信息被非法获取”的情况,海淀警方接到报警后,立即开展调查。经查,嫌疑人马某某(男,中國人民大學毕业生)涉嫌非法获取该校部分学生个人信息等违法犯罪行为,已被海淀公安分局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153] 采集編輯:朕乾技能教育培訓網 www.twjyedu.com 教育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