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中國北京市境內公辦高校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
北京科技大學(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簡稱北科大,位于 北京市 ,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直屬的 全國重點大學 ,是“ 雙一流 ”建設高校、國家“ 211工程 ”和“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建設高校、教育部首批“ 三全育人 ”綜合改革試點高校、首批北京市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入選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 、 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 、 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 、 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 、 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 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 、 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學生接收院校 ,是 北京高科大學聯盟 、 中歐工程教育平台 、 中俄工科大學聯盟 、 CDIO工程教育聯盟 成員單位和 中國人工智能教育聯席會 理事單位。 [50]
1952年,由北洋大學(現 天津大學 )、 清華大學 、 唐山鐵道學院 、 山西大學 、 北京工業學院 、 西北工學院 等高校的部分系科組建爲 北京鋼鐵工業學院 ;1960年,更名爲 北京鋼鐵學院 ;1988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學。
截至2022年12月,學校占地約80.39萬平方米,校舍建築總面積95.01萬平方米;設有14個二級學院,開設56個本科專業;擁有17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0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3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6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44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6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有教職工總數3290人,專任教師1997人;全日制在校生2.7萬余人,其中本科生13675人,各類研究生12894人。
學校官網
http://www.ustb.edu.cn
目錄 1 曆史沿革
? 鋼鐵工業學院
? 鋼鐵學院
? 科技大學
? 雄安新校區
2 辦學條件
? 院系專業
? 學科建設
? 師資力量
? 教學建設
? 學校榮譽
3 學術研究
? 科研平台
? 研究成果
? 學術資源
4 合作交流
5 文化傳統
? 形象標識
? 精神文化
6 學校領導
? 現任領導
? 曆任領導
7 傑出校友
? 兩院院士
? 黨政領導
? 院校領導
? 商界校友
8 學校發展
基本信息 外文名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學校特色 雙一流 (2017年、2022年) 211工程 (1997年)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2006年) 全國重點大學 (1960年) 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2018年) 展開 專職院士數 中國科學院院士 3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 5人 [2]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0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44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6個 博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0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86個 4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地 址 海澱校區: 北京市 海澱區學院路30號 管莊校區:北京市朝陽區管莊北一裏 昌平校區:北京市昌平區沙河鎮昆侖路12號 主要獎項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1978-2011年) 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2013年) 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2019年) 181項國家級科研成果獎勵(1978年至2020年1月)
曆史沿革 北京科技大學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895年 北洋西學學堂 創辦的 中國近代史 上第一個礦冶學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培养冶金专门技术人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建立鋼鐵學院。同年4月, 北洋大學 (現 天津大學 )冶金系和采礦系、 唐山鐵道學院 (現西南交通大学)冶金系、 山西大學 冶金系、 西北工學院 礦冶系、 北京工業學院 冶金系和采礦系及鋼鐵機械專修科、 清華大學 采矿系金属组合并,在清華大學内正式组建了 北京鋼鐵工業學院 ,設有采礦、冶金、機械、金熱相處理、金屬壓力加工等5個系,學制四年。 [3] 北京鋼鐵工業學院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 [43]
1953年8月,北京鋼鐵工業學院从清華大學迁到海淀区学院路新校址。同年,学校开始研究生教育。
1954年, 周恩來 总理第一次到北京鋼鐵工業學院视察。同年,学校學制改为五年。
1956年8月17日,周恩來总理陪同 西哈努克親王 到鋼院參觀。同年成立了理化系,設置金屬物理、冶金物理化學兩個專業,學制爲五年半。 [3]
1960年,北京鋼鐵工業學院更名为 北京鋼鐵學院 ,並被批准爲 全國重點大學 。
北京鋼鐵學院时期主楼街景 到1966年初,該院共設有采礦、選礦、 鋼鐵冶金 、金風學、金屬壓力加工、冶金機拔、礦山機械、冶金爐、鑄造、金屬物理、冶金物理化學、工業自動化等12個專業;教師達到800多人,本科在校學生5000余人;接受外國 研究生 、大學生120人。 1978年,增設金屬腐蝕科學、電子 計算機科學 、冶金自動化儀表、 機械制造 、流體傳動及控制、 應用數學 、 物理 、 化學 、 力學 、管理工程、科技外語等專業。同年開始招收二年制和四年制的研究生。 [3]
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成爲全國首批博士和 碩士學位 授予單位。 [4]
1984年,北京鋼鐵學院报请冶金工业部,请求将北京鋼鐵學院改为北京北洋大學或北京科技大學,均未得到批复。
1984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爲國家首批試辦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
1987年,先后三次申请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學、北京材料科技大學、中国材料科技大學、中国冶金大学、北方大学等,未果。
1988年,北京鋼鐵學院再次重新申请改名时,因北京工業學院已更名为 北京理工大學 ,故 國務院辦公廳 领导与學校領導及部分老教授进行磋商,确定改名为 北京科技大學 。 [5] 1997年5月,學校首批進入國家“ 211工程 ”建設高校行列。
1998年,學校由冶金工業部劃轉教育部直屬。同年,北京冶金管理幹部學院並入。
2006年,成爲首批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建設高校。
2007年,入選第一批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实施高校。 [6]
2008年,學校體育館作爲奧運會、殘奧會競賽場館,完成了北京奧運會柔道、 跆拳道 ,殘奧會輪椅籃球、輪椅橄榄球四項賽事。
2010年6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高校。 [7]
2011年,入選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 (111計劃)。
2013年5月,被教育部評爲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7月,入選教育部首批來華留學示範基地。 [8]
2014年,學校牽頭的 鋼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入選 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 ( 2011計劃 )。
2016年,成立基礎教育管理中心 [9] 。同年12月,入選首批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10]
2017年9月,北京科技大學入選国家首批“ 雙一流 ”建設高校。
2018年3月,入選教育部首批“ 国家级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同年,成爲 國防科技工業局 、教育部共建高校;入選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2] [11]
2019年8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9月,成为中國人工智能教育聯席會创始成员、理事單位。 [12-13]
2020年9月30日,成爲高校“資源環境扶貧聯盟”成員。 [14] 10月,被國家知識産權局、教育部確定爲2020年度國家知識産權試點高校。 [15] 11月,被確定爲第二批教育融媒體建設試點單位。 [16]
截至2021年1月,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國重點大學。 [43]
2022年2月,入選第二轮“雙一流”高校名 單。 [50] 4月,北京科技大學启动雄安校區規劃,占地面积2450亩。 [53] 5月20日,北京科技大學正式发布雄安校区总体规划方案征集文件,标志着学校雄安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正式开启。 [55] 雄安校區是學校事業發展新的增長點,也是學校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建設的“橋頭堡”。 [56]
2022年8月21日,聯合發起 中國技術創業協會校企融合專業委員會 。 [58]
2022年12月, 北京科技大學青田新材料研究院在青田揭牌成立。 [65]
2023年9月,入選第二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名单; [72] 9月23日,發起成立雄安高校協同創 新聯盟。 [73]
2023年11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外交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北京科技大學和华北电力大学联合发布《北京沙河高教园区高校联盟“北斗星链”内涵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未来将在跨校选课、联合培养学士学位、校间身份互认、开放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等方面做出更深入的协同合作。 [76]
學校風貌 2022年10月,北京科技大學公布雄安校区总体规划方案,中选方案由清華大學建筑设计研究院參與设计。 [62] 北京科技大學雄安校区位于雄安新区起步区第五组团北部,占地面积约2450亩。构建由图书馆、公共教学楼、计算中心、基础实验楼、工程实践创新基地、教学试验厂房、自主学习中心、创新创业中心、学院组团等组成的教学科研基础设施。 [64] 預計2025年秋季對外招生,2035 年 全部搬遷完畢。 [68] 11月,北京科技大學雄安校区开工建设。 [77]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设有14個二級學院和体育部、管庄校区、天津学院、顺德研究生院等机构,开办56個本科專業。 [2] [67]
北京科技大學院系專業一览表 學院名稱
專業名稱
科類
學制
北京科技大學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
工學
四年
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
工學
四年
安全工程
工學
四年
采礦工程
工學
四年
礦物加工工程
工學
四年
礦物資源工程
工學
四年
北京科技大學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
冶金工程
工學
四年
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学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
工學
四年
材料物理
工學
四年
材料化學
工學
四年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工學
四年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
工學
四年
納米材料與技術
工學
四年
北京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学院
機械工程
工學
四年
車輛工程
工學
四年
物流工程
工學
四年
工業設計
工學
四年
視覺傳達設計
藝術學
四年
機器人工程
工學
四年
北京科技大學能源与環境工程学院
能源與動力工程
工學
四年
環境科學
工學
四年
環境工程
工學
四年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工學
四年
北京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
自動化
工學
四年
智能感知工程
工學
四年
測控技術與儀器
工學
四年
北京科技大學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計算機科學与技术
工學
四年
信息安全
工學
四年
物聯網工程
工學
四年
通信工程
工學
四年
電子信息工程
工學
四年
北京科技大學数理學院
數學与應用數學
理學
四年
信息與計算科學
理學
四年
应用物理學
理學
四年
北京科技大學化學与生物工程学院
应用化學
理學
四年
生物技術
理學
四年
生態學
理學
四年
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
行政管理
管理學
四年
社會工作
法學
四年
法學
法學
四年
北京科技大學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法學
四年
北京科技大學外国语学院
英語
文學
四年
日語
文學
四年
德語
文學
四年
北京科技大學经济管理學院
工商管理
管理學
四年
會計學
管理學
四年
國際經濟與貿易
經濟學
四年
金融工程
經濟學
四年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管理學
四年
工程管理
管理學
四年
工業工程
工學
四年
大數據管理與應用
工學
四年
北京科技大學高等工程师学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卓越计划)
工學
四年
機械工程(卓越计划)
工學
四年
自動化(卓越计划)
工學
四年
能源與動力工程(卓越计划)
工學
四年
冶金工程(卓越計劃)
工學
四年
礦物資源工程(卓越计划)
工學
四年 [17]
北京科技大學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
人工智能
工學
四年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20个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0个一级学科碩士學位授权点,8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4个二级学科碩士學位授权点,4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博士後科研流动站,世界一流建設學科4个、国家重点一級學科4個、国家重点二級學科2個、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1個、北京市重點一級學科3個、北京市重點二級學科7個、北京市重點交叉學科2個。 [2] [20]
博士後科研流动站 所在學院
流動站名稱
北京科技大學土木与環境工程学院
礦業工程、力學、土木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
北京科技大學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
冶金工程
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科學技術史
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学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
北京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学院
機械工程
北京科技大學能源与環境工程学院
環境科學与工程、动力工程及热物理
北京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
控制科學與工程
北京科技大學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計算機科學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
北京科技大學化學与生物工程学院
化學
北京科技大學东凌经济管理學院
管理科學與工程 [18]
學位點 學位點项目
專業名稱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馬克思主義理論、外国语言文學、物理學、化學、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与技术、土木工程、環境科學与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科學技術史、工商管理 [46] 、管理科學與工程等
一级学科碩士學位授权点
科學技術史、安全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与工程、化學工程与技术、土木工程、計算機科學与技术、控制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力學、統計學、生物学、地质学、化學、物理學、數學、外国语言文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法學等 [19]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
MBA(含EMBA)、MPA、法律、會計、翻譯、社會、文物與博物館、工程 [2]
工程碩士學位授权领域
機械工程、仪器仪表工程、材料工程、冶金工程、动力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化學工程、地质工程、礦業工程、安全工程、環境工程、車輛工程、工業工程、生物工程、项目管理、物流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
重點學科 建設項目
專業名稱
世界一流建設學科
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礦業工程、科學技術史
國家重點一級學科
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礦業工程、科學技術史
國家重點二級學科
機械設計及理論、熱能工程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北京市重點一級學科
機械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北京市重點二級學科
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力學、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计算机系统结构、岩土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環境工程
北京市重點交叉學科
纳米材料与器件物理學、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 [20]
北京市高精尖學科
安全科學與工程、人工智能科學與工程 [2]
全国第四轮學科評估结果(2017年) 一級學科代碼
一級學科名稱
評估結果
位次百分位
0712
科學技術史
A+
前2%或前2名
0806
冶金工程
A+
前2%或前2名
0805
材料科學與工程
A
2%~5%
0802
機械工程
B+
10%~20%
0811
控制科學與工程
B+
10%~20%
0812
計算機科學与技术
B+
10%~20%
0819
礦業工程
B+
10%~20%
0830
環境科學与工程
B+
10%~20%
0837
安全科學與工程
B+
10%~20%
0305
馬克思主義理論
B
20%~30%
0502
外国语言文學
B
20%~30%
0703
化學
B
20%~30%
0807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B
20%~30%
0814
土木工程
B
20%~30%
1201
管理科學與工程
B
20%~30%
1202
工商管理
B
20%~30%
0701
數學
B-
30%~40%
0702
物理學
B-
30%~40%
0801
力學
B-
30%~40%
0804
儀器科學與技術
C+
40%~50%
0810
信息與通信工程
C+
40%~50%
1204
公共管理
C+
40%~50%
0202
应用經濟學
C
50%~60%
0714
統計學
C-
60%~70%
0817
化學工程与技术
C-
60%~70% [21]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总数3290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職務的教职工666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職務的教职工778人,其中专任教师1997人(含自主招收博士後),在站博士後418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双聘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2人(双聘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1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6人、青年拔尖人才25人,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9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青年教师奖/新世纪优秀人才103人。 [2]
師資力量 類別
名錄
中國科學院院士
周國治 、 葛昌純 、 張躍 、 陳難先 (雙聘)、 李應紅 (雙聘)等
中國工程院院士
胡正寰 、 蔡美峰 、 謝建新 、 毛新平 、 王一德 (雙聘)、 王海舟 (雙聘)、 嶽清瑞 [45] 、 沈政昌 等 [48]
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謝建新、林均品、張欣欣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
孙冬柏、周國治、傅杰、楊天鈞、高征铠等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乔利杰、何学秋、曲选辉、謝建新、郭占成、張躍、吴爱祥、姜建壮、邢献然、乔红、王沿东、隆克平、 呂昭平 、李正平、姜勇、王守國、張立峰、焦樹強、陳駿
"萬人計劃"領軍人才
姜建壮、呂昭平、万向元、郭宏、刘雪峰、李从举、邢奕、罗海文、张立峰、秦明礼、刘新华、焦樹強、尹升华、贺威
國家級教學名師
余永甯、蔡美峰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
曲选辉、王戈、姜建壮、毛卫民、謝建新、孙冬柏、王成彦等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董超芳、焦樹強、陳駿、馮妍卉、吳淵、侯新梅、賀威、查俊偉、夏志國、尹升華、廖慶亮、從道永、王飛、楊樹峰、張海君
"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呂昭平、张立峰、刘雪峰、邢奕、李从举、罗海文、焦樹強
"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
白洋、陳駿、吳淵、陳坤龍 [22]
國家級教學團隊
材料學教學團隊
機械設計制圖課程教學團隊
質量工程 建設項目
專業名稱
國家級工程教育實踐教育中心
北京科技大學—太原钢铁集团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23]
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
北京科技大學—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
国家级一流本科專業建设点
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物理、冶金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通信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与技术、采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環境工程、安全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國際經濟與貿易、社會工作、英語、數學与應用數學、应用物理學、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業設計、納米材料與技術、土木工程、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法學、社會工作(社会管理) [71]
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
安全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与技术、礦物資源工程、機械工程及自動化、自動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環境工程、物聯網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專業
礦物資源工程(采礦工程方向)、冶金工程(鋼鐵冶金方向)、材料科學與工程(金属压力加工方向)、機械工程与自動化(冶金机械方向)、能源與動力工程、自動化 [24]
國家一流本科課程
《通用学术英語》《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虚金属矿绿色开采膏体充填虚拟仿真实验》《多情景无时限股票交易虚拟仿真实验》《无人驾驶车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鋼鐵冶金学》《微积分A》《環境工程微生物学》《人力資源管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电子技术实习》《大学生社会实践》 [42]
精品課程 課程名稱
所屬申報
獲批年份
負責人
機械原理雙語教學
國家級雙語示範課
2010年
韓建友
环境化學
國家級雙語示範課
2010年
弓愛君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国家级精品課程
2009年
彭慶紅
地質學與礦物學
国家级精品課程
2010年
謝玉玲
機電系統原理及應用
国家级精品課程
2010年
郗安民
冶金物理化學
国家级精品課程
2010年
周國治、郭汉杰
傳熱傳質學
国家级精品課程
2006年
張欣欣
岩石力學与工程
国家级精品課程
2013年
李長洪
大学英語
国家级精品課程
2008年
張敬源
生産管理
国家级精品課程
2007年
張群
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础)
国家级精品課程
2006年
余永甯
數字電子技術
国家级双语精品課程
2007年
穆志純
管理學原理
国家级双语精品課程
2006年
高俊山
固體電解質
国家级双语精品課程
2009年
趙海雷
傳熱傳質學
国家级双语精品課程
2006年
張欣欣
大學物理實驗
北京市精品課程
2005年
吳平
管理信息系統
北京市精品課程
2006年
高學東
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础)
北京市精品課程
2006年
余永甯
工程流体力學
北京市精品課程
2006年
劉向軍
管理學原理
北京市精品課程
2006年
高俊山
大學物理
北京市精品課程
2006年
馬星橋
傳熱傳質學
北京市精品課程
2006年
張欣欣
機械設計
北京市精品課程
2007年
李威
生産管理
北京市精品課程
2007年
張群
鋼鐵冶金学
北京市精品課程
2007年
王新華
經濟與管理
北京市精品課程
2007年
戴淑芬
大学英語
北京市精品課程
2008年
張敬源
礦床開采工程
北京市精品課程
2008年
楊鵬
機械設計基础
北京市精品課程
2009年
李威
基础英語
北京市精品課程
2009年
彭漪
機械設計制图
北京市精品課程
2009年
尹常治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北京市精品課程
2009年
彭慶紅
冶金工程實驗技術
北京市精品課程
2010年
陳偉慶
當代語言學導論
北京市精品課程
2010年
何偉
機電系統原理及應用
北京市精品課程
2010年
郗安民
岩石力學与工程
北京市精品課程
2013年
李長洪
注:質量工程名单不全。
国家级教學成果奖(部分) 項目名稱
獲獎等級
獲獎時間
《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的建設與實踐
国家级教學成果二等奖
2009年 [25]
發揮材料學科優勢,培養高水平創新型本科人才的探索與實踐
国家级教學成果一等奖
2014年
全國工程碩士《自然辯證法》課程教材立體化建設
国家级教學成果二等奖
2014年
發揚特色與拓寬面向相結合的行業院校“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建設
国家级教學成果二等奖
2014年
強化節能減排意識,提升創新實踐能力,創建與推進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競賽
国家级教學成果二等奖
2014年 [26]
依托行業特色優勢,區位協同、學科融合構建冶金與能源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
国家级教學成果二等奖
2018年 [27]
据2019年4月學校官網显示,学校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学术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 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 、 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 、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與社會實踐大賽等曆年國家及北京市的各種競賽中多次獲獎,MEI機器人團隊、智能車隊先後獲評大學生“小平科技創新團隊”稱號;原創校史話劇《綻放》獲得校園戲劇最高獎;學生田徑代表隊在全國及北京市高校競賽中數度摘桂;女籃代表隊在北京市高校聯賽中連續12次奪冠,並于2005年挺進CUBA全國八強。 [2]
學校先後被授予全國高校社會實踐先進單位、北京市文明校園、北京市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普通高校、首都文明單位標兵等榮譽稱號。
時間
獲獎
2008年
學校體育館團隊被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國務院授予“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2013年5月
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9年8月
2019年度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
2020年9月17日
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2021年4月27日
2021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狀
2021年4月27日
北京科技大學數學教研工作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2021年全国工人先锋号”
2021年9月30日
“森林火災監測預警應急管理部重點實驗室”首批挂牌組建名單
2021年12月
入選2021年北京大学生艺术系列活动优秀组织奖名单
2022年4月13日
北京科技大學冬奥志愿服务团队被授予“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称号
2022年4月
北京科技大學团委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2022年8月9日
2021—2022年度中國大學官微百強發布 [2] [28-29] [44] [47] [49] [51-52] [54] [57]
學校全景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拥有1个國家科學中心,1个“2011計劃”协同创新中心,2个國家重點實驗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1个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2个国家级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安全监管监察科技支撑工程,6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创新引智基地等,学校作为首个教育部直属高校牵头建成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并组建國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學中心。 [2]
學校設有融合創新研究院、新材料技術研究院、 工程技術研究院 、科技史與文化遺産研究院、沿海協同創新研究院、 人工智能研究院 等科研機構。 [30]
國家級、省部級科研機構 類別
基地名稱
管理部門
國家科學中心
國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學中心
發改委
國家重點實驗室
新金属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科技部
鋼鐵冶金新技术國家重點實驗室
科技部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高效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發改委 [69]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板帶生産先進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科技部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
國家材料環境腐蝕平台
科技部
材料科學數據共享網
科技部
“2011計劃”协同创新中心
鋼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教育部
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材料服役安全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科技部
环境与能源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科技部
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
國家材料腐蝕與防護科學數據中心
科技部
教育部科學中心
教育部材料服役安全科學中心
教育部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流體與材料相互作用
教育部
金屬礦山高效開采與安全
教育部
鋼鐵流程先進控制
教育部
先進制造
教育部
腐蝕與防護
教育部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金屬電子信息材料
教育部
先進板帶生産裝備及控制
教育部
零件近淨軋制成形
教育部
鋼鐵生産制造執行系統技術
教育部
智能超算融合應用技術
教育部
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天津材料环境腐蚀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教育部
“一带一路”东南亚环境材料腐蝕與防護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教育部
應急管理部重點實驗室
冶金工业安全风险防控應急管理部重點實驗室
應急管理部 [47]
北京實驗室
现代交通金属材料与加工技术北京實驗室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先進粉末冶金材料與技術
北京市教委
腐蝕—磨蝕與表面技術
北京市教委
新能源材料與技術
北京市教委
分子與微結構可控高分子材料
北京市科委
冶金工业节能减排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科委
功能分子与晶态材料科学与应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科委
材料领域知识工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科委
稀贵金属绿色回收与提取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科委
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科委
高端金属材料特种熔炼与制备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科委
工业典型污染物资源化处理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科委
材料基因工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科委
金属轻量化成形制造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科委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科委
磁光电复合材料与界面科学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科委
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表面納米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
北京高校節能與環保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弱磁檢測及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科委
北京市融合網絡與泛在業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科委
北京市工業波譜成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科委
北京市交通與能源用特殊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科委
人文社科基地
金屬與礦冶文化遺産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國家文物局
北京企業低碳運營戰略研究基地
北京市教育委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
農藥登記殘留試驗單位
北京科技大學农药残留与环境毒理实验室
農業部
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材料服役安全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北京市科委
国际高技术创新转移中心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北京市科委
城市和生活污染物处理与资源化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北京市科委
赛博(网电空间)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北京市科委
弱磁检测及应用技术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北京市科委
稀贵金属绿色回收与提取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北京市科委
先进粉体材料研发与应用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北京市科委
先进绿色微纳能源系统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北京市科委
粉末冶金与先进陶瓷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北京市科委
先進制造用高品质钢铁材料开发与智能制造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北京市科委
金属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北京市科委
北京市技術轉移中心
北京市新材料技術轉移中心
北京市
北京市高等學校高精尖創新中心
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31]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共申请专利11889项,授权专利8808项;有20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委级等各种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182项。1999年教育部编辑的《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高校獲獎重大成果一览表》中收录北京科技大學12项重大科研成果。“十三五”以来,学校共获得1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塊體非晶合金的結構與強韌化研究”“一維氧化鋅的界面調控及其應用基礎研究”的科研成果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作出了重大科学贡献;“電弧爐煉鋼複合吹煉技術的研究應用”“複雜組分戰略金屬再生關鍵技術創新及産業化”“高性能特种粉体材料近终形制造技术及应用”等大批科研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科学技术獲獎项目(部分) 項目名稱
獲獎级别
年份
類型
電弧爐煉鋼複合吹煉技術的研究應用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16年
主持
材料海洋環境腐蝕評價與防護技術體系創新及重大工程應用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16年
主持
高效低耗特大型高爐關鍵技術及應用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16年
參與 [32]
一維氧化鋅的界面調控及其應用基礎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18年
主持
塊體非晶合金的結構與強韌化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18年
主持
複雜組分戰略金屬再生關鍵技術創新及産業化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18年
主持
清潔高效煉焦技術與裝備的開發及應用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2018年
參與
基于M3組織調控的鋼鐵材料基礎理論研究與高性能鋼技術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18年
參與
超大型水電站用金屬結構關鍵材料成套技術開發應用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18年
參與
區域環境汙染人群暴露風險防控技術及其應用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18年
參與 [33]
大型水電站用高強度易焊接厚板與配套焊材焊接技術開發應用
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
2017年
參與
基于准一維半導體納米結構的柔性光電探測器研究
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
2017年
參與
基于數字化技術的城市建設多災害防禦技術與應用
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
2017年
參與
面向異構通信環境的雲計算資源管理關鍵技術及IaaS系統應用
北京市科學技術三等獎
2017年
主持
燒結高溫煙氣循環提質節能減排新工藝與工業化應用研究
北京市科學技術三等獎
2017年
主持 [34]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图书馆实体馆藏文献总量252.8万册(件),订有数字资源108种、270个数据库,形成具有冶金、材料特色,工、理、管、文等多学科共存的馆藏体系;自建了冶金、材料馆藏中文期刊题录库、北京科技大學研究生学位论文、机构库、教学参考信息服务平台、摇篮书苑讲坛等数据库;与近80余家图书情报机构建立了馆际互借和资源共享关系,定期出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礦物冶金與材料學報 (英文版)》)《工程科學學報》《北京科技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金屬世界》《粉末冶金技術》《思想教育研究》《物流技術與應用》等重要学术刊物。 [2]
學術期刊 期刊名稱
期刊介紹
《 工程科學學報 》
于1955年创刊,月刊,主要刊载工學学科的研究成果,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Ei数据库的文献源期刊。
《 北京科技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 》
于1985年创刊,双月刊主要栏目有科学学、哲学、社会学、管理學、經濟學、政治学、法學、文艺学、语言学、历史学和教育学等。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于1994年創刊,月刊,主要刊載礦物、冶金和材料領域的研究成果,是SCIE、Ei、CA、CSA等中國國內外檢索系統或數據庫的文獻源期刊。 [35]
《 思想教育研究 》
于1985年1月创刊,主要栏目有本刊特稿、名家访谈、學科建設、理论探讨、社会思潮研究、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观察与思考、高校党建、借鉴研究、调查研究、博士生园地等。2008年、2014年入選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7年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 [36]
《 物流技術與應用 》
于1996年創刊,月刊,主要欄目有焦點報道、特別策劃、本期專題、權威論壇和物流資訊。
《 金屬世界 》
于1986年創刊,雙月刊,報道中國冶金、有色金屬及金屬加工工業發展的曆史、現狀和未來,普及生産和加工方面的科學知識,展示和推動金屬領域科學技術成果轉化,介紹冶金、有色金屬和金屬加工行業的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新産品和新經驗。主要欄目有熱點聚焦、成果展示、工藝裝備、企業訪談、管理與文化、權威論壇、業內信息和金屬漫談等。
《 粉末冶金技術 》
于1982年創刊,雙月刊,報道與專業有關的科研成果、生産實踐經驗、材料制品的應用、檢測與試驗、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標准化、國內外發展動向的綜述和評論、學術活動和工業生産信息等。主要欄目有研究與開發、材料制品應用、工藝與設備、文獻綜述、四海文苑、粉末冶金産業動態等。是冶金工業類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 [35]
學校全景
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12月,學校與中國國內220多個省區市政府、大型企事業單位簽署了全面合作協議。同時,學校加強國際合作,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加快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與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日本東北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等230余所中國海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 [2]
2023年10月,牽頭組建全國數字化設計與3D打印行業産教融合共同體。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北京科技大學校徽 包括徽志和徽章。
北京科技大學校徽 [37] 学校徽志为圆形,以校标为图案。学校徽章为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徽志是由两个同心圆构成的图案。外环由北京科技大學中英文名称和建校年份“1952”组合而成;内环以“鼎”为主体造型,嵌入校訓“求實鼎新”。 [1] 鼎作爲“國之重器”,是中華悠久文化的象征和作爲“國之重器”,是中華悠久文化的象征和中國冶金科技文明的代表。這一圖案反映了北科大的學科背景、行業特色和文化根源,體現了學校引領鋼鐵行業發展、支撐國家工業化建設的卓越貢獻,彰顯了學校在國家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創新發展的堅定信心。
在漢語中,“鼎”還具有“鼎力”、“鼎盛”、“鼎新”等正向聯想和竭盡全力、團結同心、國家興盛、社會和諧等一系列正面引申義,代表了北科大人沈穩剛毅、衆志成城、爲中華之崛起、奉科技以強國的精神品格。
“鼎”的正中是以小篆体书写的校訓,具有鲜明的历史厚重感、文化传承性和视觉冲击力。校徽与校訓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仅便于识别和记忆,更能体现和激励全体师生“求實鼎新”的精神追求。
校徽色調爲“北科藍”,與整體設計風格和校訓內涵統一,體現了學校堅實深厚的學術底蘊、樸實嚴謹的治學准則和開放包容的大氣姿態。 [37]
學校校旗爲長方形旗幟,長寬比爲3:2,中央印有校標和規定字體的校名。 [1]
求實鼎新
“求實”,意爲堅持從實際出發、通過客觀冷靜的研究探求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知,代表了學校恪守學術規律、追求科學真理的價值取向;“鼎新”,語出《周易·雜卦》“鼎,取新也”,意爲樹立新的標准、風氣等,體現了學校堅持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特征。
“求實鼎新”合并使用,既是对学校“学风严谨、崇尚实践”优良传统的传承,也是对全体北科大人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激励和号召,更是学校深化改革、科学发展、不断铸就新辉煌的有力宣言。 [37]
鋼鐵強國、科教興邦 [1]
北京科技大學校歌 《 北科華章 》 [38]
詞:劉曉東、王鹂、解紅葉、
陳小旺、關望、郝竹青
曲:禹永一
燕都古郡,壬辰上庠,
師從北洋,教承冶礦。
肇造華夏,興國安疆,
熔鐵鑄金,曆練輝煌。
薊門巍巍,屹立國家希望,
滿井蒼蒼,澤潤鋼鐵脊梁。
舉礦冶之星火,撫百年之國殇,
奉科技以立校,育強國之棟梁。
弘德育人,師韻蘭香,
嘔心治教,克勤業廣。
風華砥砺,爲仕坦蕩,
學風以謹,實踐爲尚。
剛柔並濟,德才昭彰,
融冶以新,震铄四方。
吾青年之盛志,如天光之正當,
爲中華之崛起,襄北科之華章。
《北科華章》 《 搖籃頌歌 》 [38]
詞:闫拓時、柯群生
曲:禹永
滿井邊,一學堂,
求實鼎新,熔基锻梁。
師韻若蘭吐芬芳,
年華無悔付寒窗。
百煉成鋼寄耳旁,
汗水揮灑有余香。
啊成長的搖籃,引我多少幻想。
啊成長的搖籃,給我多少力量。
爲你歌唱,爲你歌唱,心醉神揚。
滿井邊,一學堂,
與時俱進,科技興邦。
惟學無際天地貫,
崇實求是創新天。
銀杏傲立百木競,
英才萬千譜華章。
啊成長的搖籃,引我多少幻想。
啊成長的搖籃,給我多少力量。
爲你歌唱,爲你歌唱,心醉神揚。
《搖籃頌歌》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黨委常委
武貴龍
黨委副書記、校長、黨委常委
楊仁樹
黨委副書記、黨委常委
于成文 、 孫景宏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黨委常委
張大林 [70]
黨委常委、副校長
呂昭平 、 鄭安陽 、 張衛冬 、 黃武南 、 焦樹強 [66] [74]
副校長
王魯甯
黨委常委
彭慶紅 、劉傑民 [39]
曆任領導 姓名
職務
任期
魏景昌
黨支部書記
1952.12—1953.10
林楠
黨總支書記
1953.10—1954.11
杜若牧
黨總支書記
1954.11—1956.4
高芸生
黨委書記
1956.9—1966.7
院長
1956.6—1966.7
金昭典
黨委書記
1973.8—1975
成克
黨委書記
1975—1979.2
葉志強
黨委書記
1979.2—1980.8
劉少華
黨委書記
1980.8—1983.5
張文奇
院長
1979.2—1983.10
符榮
黨委書記
1983.5—1992.4
王潤
院長
1983.10—1990.10
李靜波
黨委書記
1992.4—1995.4
校長
1990.10—1993.3
楊天鈞
代黨委書記
1995.4—1997.12
校長
1993.3—2004.6
劉建平
黨委書記
1997.12—2003.1
徐金梧
校長
2004.6—2013.1
羅維東
黨委書記
2003.1—2016.5
張欣欣
校長
2013.1—2018.7 [39]
傑出校友
兩院院士 据2022年5月學校官網显示,学校有41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2]
兩院院士 類別
名錄
中國科學院院士
魏壽昆
吳自良
柯俊
張興钤
肖紀美
鄒世昌
王崇愚
徐祖耀
高慶獅
陳難先
李依依
周國治
葉恒強
葛昌純
張統一
------
中國工程院院士
範維唐
徐匡迪
殷瑞钰
陳先霖
周邦新
塗銘旌
崔崑
雷廷權
胡正寰
陳國良
柯偉
鍾掘
關傑
劉玠
何季麟
王一德 [40]
黨政領導 姓名
職務
羅幹
十六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中央政法委書記
劉淇
十六屆、十七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原北京市市委書記,
原中央文明委副主任,中國志願服務聯合會會長
黃孟複
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原全國工商聯主席,全國工商聯名譽主席
徐匡迪
十五届、十六届中共中央委员,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工程院院長、党组书记
範長龍
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劉曉峰
農工黨十五屆中央常務副主席、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郭聲琨
第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十八屆、十九屆中央委員,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原書記,中央政法委員會原書記 [59-60]
曾任国务委员、国务院党组成员,公安部部长、黨委書記,总警监
單亦和
原保利集团董事长、黨委書記、原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
範維唐
原煤炭工業部副部長
桂中嶽
原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郝振賢
原四川省政協常務副主席
賈錫太
原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全國人大代表
李登柱
十五屆中紀委常委、中央國家機關紀工委書記
李克誠
原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總公司監事會主席
李敏寬
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十屆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第七屆台盟中央副主席
刘 玠
十五届、十六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
原鞍山钢铁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黨委書記
劉沛
原中國駐聯合國軍事參謀代表團團長、少將
樓大鵬
原國際田聯副主席、原國家體委專職委員
陸江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中國物流學會名譽會長、亞太物流聯盟副主席、原國內貿易部副部長
陸敘生
原物資部副部長
馬錫廣
原甯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常務副主席
馬仲才
原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沈國俊
原四川省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十五屆中紀委委員
王宏民
原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王四連
原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
王汀明
原湖南省政協原主席、全國人大代表
吳溪淳
原冶金工業部副部長、原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長
殷瑞钰
原冶金工業部副部長
應文華
原國內貿易部副部長、黨組成員,國務院稽察特派員、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顧問
張吾樂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副會長,原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兼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原中共甘肅省委副書記、省長
趙公卿
原重慶市副市長、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周榮昌
原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朱新均
原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黨組書記
朱志輝
原中共云南省省委副书记、原华东冶金学院黨委書記
靳善忠
原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郝遠
全國工商聯常委,甘肅省工商聯主席
史和平
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殷曉靜
十三屆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
陳德榮
浙江省委常委,浙江生態省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省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副組長
邢書成
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副司令員、中將
陳建華
廣東省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
黃楚平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 [61]
孫安民
全國工商聯常務副主席,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
葛紅林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黨委書記、会长
馮炯華
甯夏回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農工黨中央常委
龔世萍
遼甯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
哈斯巴根
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曹文虎
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王永明
浙江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
付雙建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孫瑞彬
河北省委常委、石家莊市委書記、石家莊警備區黨委第一書記
鄭新立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主任、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劉振江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黨委書記兼副会长
袁隱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原國務院辦公廳局长
高德福
中國人民解放軍吉林軍區參謀長、少將
方淩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联勤部自動化站站长、少将
費愛國
空軍裝備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長、少將
張祁斌
中國人民解放軍濟南軍區副參謀長、少將
院校領導 姓名
職務
劉建平
天津大學黨委書記
王志強
电子科技大學黨委書記
謝輝
北方工业大学黨委書記
闫拓時
中国音乐学院黨委書記
曹勝利
冶金工業出版社社長
常躍峰
河北钢铁技术研究总院院長
姜軍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校長
孔留安
河南城建学院院長
雷平喜
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
李保衛
内蒙古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校長
安勝利
内蒙古科技大學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長(正厅级)
李豐生
梧州学院院長
李家新
安徽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長
李新創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
劉樹琪
泰山学院黨委書記
劉振江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黨委書記兼副会长
馬憲平
北京教育学院黨委書記
任雁秋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長
王建中
辽宁工业大学黨委書記
王萍輝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長
楊帆
北京商務科技學校
張少明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黨委書記、院長
張宇春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院長
張玉柱
河北联合大学黨委書記
盧振洋
北京联合大学校長
廖清成
中共江西省委黨校(江西行政學院)副校(院)長
表中信息,截至2012年9月。
商界校友 姓名
職務
徐和誼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长
韓永貴
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劉明忠
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清富
中國光大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總經理
韓巍強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公司行政總監、董事總經理
何建昌
中國華冶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宋鑫
中國黃金集團公司副總經理、中國黃金國際資源有限公司總裁
陸志方
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克利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公司黨委書記
廖世波
中鋼集團金信咨詢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範文勝
中鋼集團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
連民傑
中鋼礦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
陸鵬程
中鋼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
魏新
北大方正集團董事長
汪子章
國家開發銀行行務委員
康典
新華人壽保險董事長董事長
秘增信
中信資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
姜德義
北京金隅集團執行董事兼總裁
汪聲娟
北京佰能電氣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
孫傑
北京二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长
任亞光
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长
王東
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长
夏曉鷗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黨委書記、副院長
黃孝斌
北京時代淩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杜鳳超
北京市華遠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楊啓瑞
北京天客隆集團公司總經理
王銳兵
國資委群星集團公司總經理
李琦
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
丁傳錫
正元國際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開力
中科創新園高新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
周偉坪
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喆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中兵礦業公司董事長
李京北
中房集團城市房地産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
馬國強
宝钢集团公司黨委常委、宝钢股份公司总经理
何汝迎
甯波寶新不鏽鋼有限公司總經理
陸志新
甯波鋼鐵公司總經理
張廣甯
鞍钢集团公司董事长、黨委書記
張曉剛
鞍山鋼鐵集團公司總經理
余自甦
鞍钢集团公司黨委常委、副总经理
白剛
鞍鋼建設公司總經理
王義棟
鞍鋼鲅魚圈分公司總經理
周秉利
包头钢铁集团黨委書記、董事长
李曉波
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彭存根
太鋼集團臨汾鋼鐵有限公司總經理
于勇
河北钢铁集团公司董事长、黨委書記
李貴陽
河北钢铁集团公司副董事长、黨委常委
張海
河北鋼鐵集團副總經理、董事
遲桂友
河北鋼鐵集團宣化鋼鐵集團公司董事長
崔健
宁波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黨委書記
劉安
甯波鋼鐵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士才
山東日照鋼鐵集團總經理
任浩
山東鋼鐵集團總經理
陳啓祥
山東鋼鐵集團萊蕪鋼鐵公司總經理
郭長波
青島鋼鐵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劉建輝
首鋼銷售公司總經理
姚林
攀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黨委書記
張虎
攀鋼集團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
段向東
攀枝花鋼釩有限公司總經理
周燦
重慶鋼鐵集團建設公司董事長
楊忠
西甯特殊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子亮
安陽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曹慧泉
華菱鋼鐵集團董事長人選和湖南華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若生
广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黨委書記
錢剛
湖北新冶鋼有限公司總經理
高國華
大冶特殊鋼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廬嘉
合肥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劉偉
東北特殊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杜東興
陝西龍門鋼鐵有限公司總經理
尹小鵬
武鋼礦業公司總經理
謝俊文
甘肅華亭煤業集團總經理
劉明東
海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黃寶利
本钢機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长
陶方國
華菱鋼管控股公司總經理
楊志強
金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黨委書記
呂鵬
南京鋼鐵聯合有限公司總經理
朱津秋
上海有色集團公司總經理
張同波
新興鑄管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路朝晖
新興鑄管(新疆)資源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宋占江
中國一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梁津源
中色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定洪
中冶東方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賴甯昌
廣東東淩集團董事長
王德興
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吳曉松
平安人壽天津分公司總經理
趙宇峰
清華紫光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玉民
山東黃金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山東黃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畢榮福
上海液压气动总公司黨委書記
李培甯
上海光大会展中心有限公司黨委書記
梁鐵山
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黨委書記
劉慶賓
重庆材料研究院院長(总经理)
郝樹華
首鋼礦業公司總經理
王寶桐
中國廣廈控股集團總裁
李連平
河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黨委書記
張槐祥
中國水鋼集團公司總經理
吳平
迁安钢铁公司黨委書記
束國剛
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
高本業
大連電機集團董事長
邵軍
陝西寶钛新金屬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胡剛
四川長虹電子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晗亮
中国石油装备制造分公司黨委書記
熊萬平
首鋼長治鋼鐵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樹琪
中條山有色金屬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高國華
國投創新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總裁
張戰波
北京中冶設備研究設計總院有限公司總經理
鄭劍輝
中冶南方(武漢)威仕工業爐有限公司總經理
任美成
天澤科技董事長
彭原
北京華深中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
張曉峰
北京桓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陸正耀
神州租車(中國)有限公司CEO
胡慶周
深圳英唐智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
周惠敏
山東慧敏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王滿元
包頭市液壓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榮明
北京愛慕內衣有限公司董事長
表中信息,截至2012年9月。
學校發展 2022年,北京科技大學到雄安建立新校区,北京科技大學雄安校区位于雄安新区起步区第五组团北部,占地面积约2450亩。公布了雄安校区总体规划方案。该方案由清華大學建筑设计研究院參與设计,近4000名师生和各方面代表投票选出。
雄安校區設計:
構建由圖書館、公共教學樓、計算中心、基礎實驗樓、工程實踐創新基地、教學試驗廠房、自主學習中心、創新創業中心、學院組團等組成的教學科研基礎設施;
建造藍色“滿井湖”和綠色林蔭道,設置慢跑環路、自行車道,打造舒適的校園生活體驗;
布局求實廣場、鼎新廣場和銀杏大道等特色場景,傳承創新學院路校區的曆史積澱和設計精華…… [63]
采集編輯:朕乾技能教育培訓網 www.twjyedu.com 教育百科
學曆提升 ,提升學曆 ,成人教育 ,技能培訓, 免費視頻課程
?